下一篇4 2018年1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柑普茶 的神话
是旧篇终结还是新章序曲?
□ 本报记者 张 蕾 冯斯正

图片由黄业富提供 非新会产区出品的小青柑。
广东新会生产的青色柑果被掏空果肉后,填入普洱茶,静置在车间里。

    自2015年开始,柑普茶在茶行业上演了一曲高歌猛进的传奇,给疲软的茶行业打上了一针兴奋剂;2016年,柑普茶更是全面开花,市场上热销断货的情况时有发生;进入2017年,柑普茶市场依旧热闹非凡,企业抢滩产地成了行业一大盛景,短短几个月,产地新会新开了几百家柑普茶加工厂。

    轰轰烈烈的市场形势极大鼓舞了从业者的信心,但2017年“双十一”成绩单出来之后,却让大家大跌眼镜:“网红”小青柑竟榜上无名。这是否意味着柑普茶的神话要终结?

榜单不是产品的唯一参考

    其实,对于市场来说,柑普茶算不上新生品类,之前便已存在,但市场份额很小,表现并不亮眼,生产基本是依靠传统作坊式的加工与制作,没有企业打出特别有号召力的品牌;可爆红之后,柑普茶再也不是过去的边缘产品,而是成为了一种“现象级”产品,市场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吸引了众多企业和品牌加入战局。无论是在行业已有一定知名度的传统茶企,还是新入行的企业,都希望能在战局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龙头。也正是因为行业人士对柑普茶市场的看好,所以小青柑在今年“双十一”的销售榜单上无名,才让大家感到失望与疑惑。

    首先要承认,虽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和提升,电商销售渠道愈加完善,但是对于茶这种极具体验性的产品来说,电商渠道的优势仍相对不太明显。通过采访了解,大部分实体起家的茶企虽然也跟随形势发展打造了线上销售渠道,为那些对品牌有认可度的消费者提供便利,但主要的销售额还是来自于线下。现场体验产品,有一个相对直接的感受,这是很多消费者更愿意在线下品牌店购买的一点很重要的原因。入口的产品,毕竟还是需要亲身检验的。

    很多企业对网上的销售乱象无可奈何。记者发现,打开网购平台,搜索“柑普茶”,跳出来的卖家数不胜数,价格千差万别,以最火的小青柑为例,便宜的几十元一斤,贵的要近千元一斤,发货地广东、福建、云南都有,但都标注“云南普洱茶和新会柑制作而成”。消费者也表示,虽然网购很方便,但购买这种标准相对不完善、信息和实物不对称的产品,眼镜擦得再亮也难免上当。

找准品牌定位加强建设

    说到品牌建设,一直是中国茶业之殇。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产茶国,亦是全球最具潜力的茶叶消费市场,但对于大部分国人来说,很难说得出几个叫得上名字的品牌。如何打造品牌、打响品牌,从而把握住近在身边的广阔消费市场,是我国茶企需要深入反思的问题。

    随着柑普茶市场的持续火爆,我们发现,除了许多已有自身品牌的普洱茶企纷纷加入之外,也带动了更多的资金和新品牌涌入到柑普茶的生产和销售当中。虽然场内热热闹闹,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但凡有战争,就必将出现被淘汰者和胜出者。而要取得最后的胜利,首先是要将产品做实做好,其次是在顺应时代的前提下,给品牌一个清晰的定位。

    新生品牌“柑柑好”负责人钟汝权表示,他相信,产品品质才是立足市场的根本。只要把产品做好,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柑柑好在未来都将获得不错的发展。小青柑饱含清新的果香和醇厚的茶味,这样的产品目标受众主要是追求新鲜的年轻消费群体,因此就格外需要在创意方面多下功夫,比如“柑柑好”棒棒糖造型的小青柑一上市,就大获消费者青睐。

    不难发现,在这个关注健康生活的时代,注重品质和养生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大家愿意为此而消费,而打“健康品质牌”是茶企天生的优势。与其冗长繁复地将茶文化隆重地推介一番,不如把更能引起买家注意的地方着重提亮,和品牌理念作一个无缝的融合。突出品牌个性,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品牌如人,它的包装、理念、调性等无不决定着它的个性,这种条件下就要求企业因地制宜,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品牌的个性化的道路。

未来柑普茶仍处于上升期

    此次小青柑榜上无名,让一些曾经对柑普茶市场非常看好的人产生了疑惑,并开始怀疑未来柑普茶市场的发展走向。但业内人士表示,仅仅依靠一个“双十一”的榜单,并不能做出任何为市场定性的结论,更何况也未免有些狭隘。相反,很多人依然对柑普茶市场充满信心。

    他们指出,2017年小青柑“双十一”整体成绩不突出,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线下分流了很多消费者之外,小青柑的季节性也影响了“双十一”结果。而且正如上文所述,很多线上出售小青柑且不规范成熟的店,几乎都是在2016年—2017年间逐步开起来的,信誉度相对较低,品牌也没有认知度,这一现象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小青柑在电商平台发力,但也证明了小青柑的线上需求还未完全点燃。

    事实上,线上的业绩不够活跃,也恰恰说明小青柑的线下是一场抢手盛况。众多周知,小青柑的集中上市期是在七八月份,而且2017年柑普茶市场的火爆有目共睹,新会原产地的小青柑根本是供不应求,从上市到“双十一”,整整4个月的时间,很多企业的小青柑早已卖光,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双十一”的战局。

    对于“双十一”期间小青柑的销售表现,茶企的看法显得非常积极乐观。钟汝权认为,榜单销售数字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柑柑好的产品主要还是线下销售,2017产量供不应求,比2016年的销售额上涨了6—8倍。当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也会发力线上的销售渠道。实力雄厚的“侨宝”柑普茶北方地区销售总监郭恒春也表示,之前柑普茶市场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很多“搅局者”,但这是市场具备磁场的证明,接下来柑普茶会经历一个市场调整的过程,大浪淘沙后,留下来的将是有保证的产品,市场将更加规范,这对规范的企业来说,绝对是利好消息。

    对于任何一个新生品类的前期,总是会历经来自多方的试炼和质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检验,去槽粕留精品,相信未来的产品生态圈会更加健康有序。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