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8年1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小魔芋催生脱贫大产业
湖南博嘉魔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魔芋产业助农脱贫
□ 本报记者 高瑞霞

公司会定期举办魔芋种植培训。
员工在车间进行原料膨化。

    山林中的“土疙瘩”,经过深加工后华丽转身,变成魔芋仿生食品、魔芋休闲食品、魔芋膳食纤维等,成为颇受消费者喜爱的碱性食品。

    一个林下的特色产业,经过精心培育,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5年间带动68个贫困村2587户8822人通过种植魔芋脱贫。

    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供销合作社的参股企业湖南博嘉魔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让小小的魔芋展现出了巨大的魔力。作为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十大保健食品”之一,魔芋因其具有减肥、美容等功效,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会同县是全国闻名的“广木之乡”“南竹之乡”,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魔芋适生区,柑橘园、葡萄园等林下种植魔芋更是潜力无穷!

    然而,作为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的会同,人们却长期守着绿色资源过着穷日子。如何才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湖南博嘉魔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科技推广入手,逐渐覆盖了魔芋种植、加工、产品研发、科技推广等领域,打造了魔芋生产的全产业链。

    对话 

    湖南博嘉魔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 邓云辉

    记者:魔芋是一种季节性的农产品,如何确保加工的原材料?

    邓云辉:魔芋的生产季节是农历八月十五到清明节。我们把魔芋收购上来后,简单处理加工成魔芋干粉,这样不仅容易储存,也可以满足一年四季加工原材料的需求。不过,随着公司加工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天大概需要30吨魔芋,现有的原材料供应远远不够。因此,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扩大种植基地规模,把魔芋的种植技术推广出去,让更多的农户通过种植魔芋实现脱贫致富。

    记者: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实际困难?

    邓云辉:公司已开发的产品,对于魔芋来说,仅仅是冰山一角。如果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加大产品开发的力度,这些都需要雄厚的资金做后盾。此外,现在农村外出打工的人不断增多,有效劳动力减少,对魔芋的种植及技术推广等都非常不利。因此,公司还需要想出更多的方法来吸引外出打工的人员回乡从事农业。

    记者:2018年的发展规划是什么?

    邓云辉:公司致力于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作用,将以魔芋产业经营为载体,以“立足湘西南、带动全省、辐射全国、走向国际”为发展目标,计划到2020年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建成可年加工3万吨魔芋的精深加工厂一个。其中,鲜魔芋烘干生产线5条、精加工生产线10条,投产后年产魔芋精粉2250吨、魔芋飞粉1823吨。同时,开发以魔芋膳食纤维、魔芋调味即食食品为主的魔芋系列产品。此外,带动魔芋种植户3万户以上,提供5万个就业岗位,推动魔芋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产业带动: 让产品变成商品

    “魔芋的发展前景被如此看好,那么该如何运作这个‘金疙瘩’呢?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湖南博嘉魔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云辉如是说。

    魔芋在当地一直是粗放种植,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它的真正价值。虽然也有粗加工的产品,但是市场销售情况并不好。直到邓云辉做了两年魔芋生意去外地考察后,才知道原来魔芋可以做成很多产品,尤其是保健品。“在市场调研后,我们马上改变了公司的发力点,把主要精力投放在产品研发上。”邓云辉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保健食品、绿色食品等尤其受消费者欢迎。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出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而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不高,发展潜力更大。

    让产品变商品,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公司通过与中国魔芋研究中心、中国魔芋协会、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研究学院、湖南医药大学等国内权威机构专家合作,致力于魔芋新品种研发。如今,公司已有包括魔芋仿生食品、魔芋休闲食品等在内的七八个产品。经过5年发展,公司现拥有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制定了魔芋凝胶食品企业标准,起草了湖南魔芋种植规范,并主导申报了“会同魔芋”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同时,公司投资9980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达5735平方米的标准化无尘车间及一个1400立方米的气调保鲜库,拥有魔芋精深加工线8条,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魔芋加工企业。公司注册了商标“君谐”,产品已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正在申请有机食品认证、HACCP质量体系认证。“去年,在湖南省第四届家具博览会暨首届林业博览会上,会同魔芋系列产品获得林业产品类金奖,展品被抢购一空。”邓云辉高兴地说道。

    当然,“想要让产品持续在市场上受欢迎,质量和销售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云辉笃定地说。

    为了让魔芋真正成为致富产业,公司不断加大质量管控。从源头开始,种子不能带菌、不能打农药、不能放化肥;在加工环节,加工车间确保无菌,工作人员必须消毒后才能进入;所有出厂的产品都要经过检测,且还要送第三方检测。

    此外,不管多好的产品,只有投放市场后,才能实现其价值。公司把产品分成了速食品、食材以及保健品三类,根据他们的特性进行精准推广。作为速食品,公司一般会采取现场体验,让消费者试吃;作为食材,公司把经过简单加工处理的魔芋配送到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的食堂;作为保健品,公司主要通过电商平台,并重点介绍魔芋的药用价值,以此来吸引特定的消费人群。“其实,在市场推广中,我们最主要的一种手段就是口碑营销。消费者购买过产品后,其信息会自动进入公司的后台管理处。我们定期把促销活动的二维码推送给这些老客户,他们每成功推广一单,都会获得一定的报酬。通过这种方式,不仅留住了老客户,也开拓了新客户。”邓云辉表示,在公司的努力下,魔芋的市场价值已逐渐凸显出来。

    产业扶贫: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盖新房,娶新娘,小小魔芋来帮忙。”近两年,在会同县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

    “魔芋种植具有产业链长、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且栽培管理粗放、经济效益可观等特点,每亩产值近万元,可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和林下种植,特别适合贫困山区作为扶贫产业发展。”邓云辉介绍,会同县将魔芋产业纳入“十三五”规划,作为全县农业产业化重点开发项目、扶贫产业开发重点项目,在征地建设、技术培训、信息化平台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分别按每亩1500元、800元的标准,对发展魔芋种植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进行奖补。

    在县委、县政府及会同县供销合作社的支持下,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实行统一产业规划、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种苗供应、统一产品回收和加工销售的“四统一”,形成了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公司已与5个县签订产业联盟协议,与100个扶贫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签订魔芋产品回收合同,解决了种植户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

    “2016年,我在自己林地里种植了50亩魔芋。技术、产品销售都由博嘉公司负责,2017年纯收入达4万元,脱贫不成问题。2018年,我准备扩大种植规模,往小康路上奔。”会同县金子岩侗族苗族自治乡小市村贫困户谭德平喜滋滋地说道。

    为了抓好精准扶贫点产业开发,公司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魔芋种植管理的技术培训上,切实增强农户的脱贫能力。比如,魔芋喜阴、喜潮湿,适合种在林下;魔芋存放时要呈45°角,这样果实表面才不会积水;魔芋种子不能直接和肥料接触,而要把肥料稀释后才行……通过培训,让农户对魔芋的生长习性及栽培技术更加了解。截至目前,公司共组织200余场、达 2万人次的专业培训。公司还利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技术服务交流群、短信等渠道进行魔芋高产栽培技术传播,采用O2O精准技术服务模式,线上与芋农进行信息对接,线下组织技术人员下乡指导。同时,公司与湖南医药大学教授及会同县三中科技创新小组携手在连山国家第二代杉木种子园内林下创建450亩魔芋低海拔高产栽培示范基地,攻关魔芋低海拔高产栽培技术,对魔芋在不同光照条件、不同覆盖物、不同土壤酸碱度、不同肥料的情况下进行科研实验,为魔芋种植保驾护航。

    “今年邻县种植魔芋的积极性特别高,前几天通道、靖州、芷江、洪江市和湘西自治州的保靖县种植户购买了不少种子,我们还在沅陵、天柱等周边地区开展了种植培训。”邓云辉表示,魔芋产业已遍布全县18个乡镇,种植面积达2万亩,并辐射带动4省32个县、市、区发展种植。“会同魔芋”不仅成为会同“地标性”的特色农业产业,也成为邻县农民脱贫致富的“香饽饽”。

    “2018年,我们将继续实行公司连基地、基地连农户,形成农户、基地、企业、市场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全面推动魔芋产业发展。”邓云辉信心满满地说道。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