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8年1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承载起家国风云的那片茶叶
——云南双江县勐库华侨农场走访记
□ 本报记者 赵光辉

    提起“华侨”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会有一种历史感。一个华字凝聚了割不断的血脉亲情,一个侨字包含了千万里的游走漂泊。虽然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先后有印尼、印度、越南华侨归国,形成遍布全国的84个华侨农场,但作为茶产业的专业记者,我几乎没有机会与他们有交集,直到2017年10月下旬,记者来到云南双江县采风……

    藏在勐库镇茶园的华侨农场

    那天,从勐库镇冰岛村采访回来,已经是傍晚了。我们又来到一处连片的茶园,面积很大,茶树也很壮实。双江县茶叶技术推广站农艺师赵国海说:这些大叶种都是勐库镇原始大叶种茶的后代,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了。60多年?看着齐腰高的茶树,我有些不敢相信。蹲下去看茶树根部,才发现主干有手腕儿那么粗。显然,是因为采摘的需要,它们才没有像云南其他山寨野生茶树那样亭亭玉立。

    赵国海告诉我,这里是双江华侨农场的茶园,最早是上世纪建国初期的劳改农场茶园。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安置越南归国难侨,将这片茶园交给了他们。在返回县城的路上,夕阳下还有农场的华侨在采茶、围坐聊天。他们的故事就这样进入了我的视野……

    这片茶园承载着家国风云

    熟悉历史的人可能还记得,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一大批越南难侨开始回国。据介绍,勐库华侨农场从1979年1月建立,就开始接待并安置越南归难侨,先后有13批、402户、2192人来到这里。现在归侨侨眷还占总人口的70%多。

    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他们当年的经历并没有从记忆中散去。如今在县茶办工作的罗万发就是当年的小难侨。罗万发的父亲当时是越南民兵,战争开始后,他帮助中国军队,因此被越南政府列入黑名单。就在要对他下手的前一夜,为人很好的他接到了越南徒弟的通风报信,一家人三代九口,来不及拿什么东西,就匆匆踏上了逃亡之路,方向就是祖国。生于1975年的罗万发当时才4岁多,40多年后,在跟记者讲起那段归国经历时,他依然记得那些惊心动魄的夜晚和坎坷难行的山路。

    血终浓于水,患难见真情。归国难侨在勐库镇的茶园找到了生息之地,也找到了亲情。赵国海的父亲是当时茶厂的技术工人,有一次开会,被一个归侨拦下,跟他说自己也姓赵,回来后在农场找遍了,只有你一家姓赵,我们500百年前是一家啊。一来二去他认了赵国海的父亲做义父。赵国海说,这么多年了,我父亲也退休了,但我这个“本家哥哥”与我们一直走动,亲如叔伯兄弟。

    茶园依旧 市场化改革焕发生机

    勐库华侨农场这些人的故事,之所以让我难以忘怀,除了这些人的命运让人难忘之外,就是茶在他们人生中扮演的角色,很让人唏嘘。

    双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文华介绍,农场主要以农作物水稻、玉米和经济作物茶叶、柑桔为主。早年间,很多归国华侨的整体文化和技术素养还是较高的,不论是生产还是管理,农场都曾经有过辉煌的日子。但由于体制和市场变化的原因,茶场的经济效益到上世纪末的时候,已经比较困难。2001年,农场进行了农场经济体制等四项改革,还逐步解决了职工养老、医疗、子女教育、土地确权等问题。2009年,正式成立了双江勐库华侨管理区管委会和双江勐库华侨管理区工委会。近些年,华侨农场提高种植标准,规范技术措施,实现了山、水、园、林、路综合配套,着力发展高优生态茶园建设。2017年还在农场建成云南省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通过改制,产生了知名度越来越高的企业品牌,茶场产品质量稳定,国际国内市场逐渐打开。

    农场管工委党委书记李自寿介绍说,勐库茶叶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得天独厚,明朝中后期开始,勐库茶就以叶形肥硕美丽、滋味浓爽回甘而盛名。勐库茶树品种是以大黑叶、大绿叶为主体的大叶茶群体品种,勐库华侨农场的3000多亩茶园,可年加工成品茶1万担。茶场将坚持市场化改革,做好品牌建设,让每户归难侨都能过上小康生活。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