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时代楷模 改革尖兵


  开  栏  语 

    历经岁月沉浮,无数人的坚守与付出铸就了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史;跟随时代变迁,无数人的变革与开拓绘就了今天供销合作社改革的画卷。

    在供销合作社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他们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期为农、务农、姓农的供销合作社文化,彰显了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为农谋利、让利于民的价值理念,展现了供销合作社人艰苦奋斗、勤俭办社、改革创新的精神风貌,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谱写了许许多多的动人事迹,赋予了“供销合作社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更是汇聚这众多精神于一身。从本期开始,“时代楷模  改革尖兵“专栏将一一展示“供销合作社精神”的铸造者及传承者的风采。

    获奖感言

    我在供销合作社工作了42年,能获得这个奖,我很高兴。看到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我真切感受到这么多年的辛苦没白费。近年来,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地方政府,对供销合作事业都十分关心重视,让我们倍感振奋。崇明供销合作社发展的空间还很大,为什么这么说?当年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也没卖掉资产,都是收购别人的。因为我把这份工作当成事业,把供销合作社的资产当作自家孩子。我相信崇明供销合作社以后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区社建的养老院已经盖好了,非常漂亮,欢迎大家去看看。

    ——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劳动模范、上海市崇明区供销合作社社务委员会委员  陆新华

    这是我第一次进入中南海,心情非常激动,也倍感光荣。我们将围绕汪洋副总理提出的“不忘为农服务初心,牢记为农服务使命,积极适应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需要,加快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要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争取再创佳绩!

    ——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工作者、湖南省临武县供销合作社主任  邓真兴

    去年,7个月里我做了4次手术,在床上躺了5个多月。医生说长期加班熬夜是发病的诱因。我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仍然放不下工作。那段时间,说实话,我并不惧怕死亡。我甚至觉得,如果我死了,我平凡的经历就会成为一个英雄的故事。在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进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地拼搏,需要不屈的精神和斗志,需要更多的英雄故事。

    ——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工作者、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供销合作社主任  张明荣

    在坚守中变革的女当家人

    ——记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劳动模范,云南楚雄大地基供销社党支部书记、执行董事杨存珍

    □  本报记者  白琦瑛

    她是云岭高原、大山深处的一位致富女能手、农民贴心人;她是坚守岗位近30年,带领“娘子军”干事创业的带头人;她是临危受命,将资不抵债的基层社发展成为具有千万资产、产业链齐全的决策人。她,是云南省楚雄市大地基供销社党支部书记、执行董事杨存珍。

    初见这位深山走出的成功女性,记者看到的不是光鲜靓丽,更多的是一份朴实。经过岁月的洗礼,她的脸上能够看到这些年来的艰辛。

    大地基供销合作社是在建国后不久成立的基层社,曾是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三颗螺丝钉”之一,在建国初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随着大量个体户的出现,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供销合作社人员老龄化、业务模式单一、管理滞后,供销行业受到了较大冲击。特别是供销合作社扶持发展20余年的烤烟生产经营被政府划转到烟草公司后,经营业务快速萎缩,发展举步艰难。更让这个基层社雪上加霜的是,2006年,基层社原董事长、总经理和主管会计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生命。“当时的保险意识不强,为了给家属赔偿损失,基层社所有的现金都赔了进去,变得资不抵债了。”杨存珍告诉记者,人、财、物遭受巨大损失,使基层社债台高筑,大部分股东和员工都觉得基层社无望了。就在这时,44岁的杨存珍站了出来,担起了发展重任,决定带领基层社重新站起来。

    “这次事故后,受害人妻子继承了股份,基层社彻底变成了‘娘子军团’。”杨存珍说,基层社重新发展比较艰难,女职工的心态变化较多,影响干事热情。为此,她经常开导职工要化悲痛为力量,鼓励职工树立信心、团结一致,教育职工转变观念、创新服务,为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围绕当地的农业现状,大地基供销合作社先后领办了核桃、茶叶、蔬菜种植,肉牛、黑山羊、家禽养殖等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不仅指导农户提高产品数量和质量,还建起了自己的配送中心和冷库,保障了农民的生产和销售。同时,大地基供销合作社还与广东、上海、浙江等发达地区厂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将大地基当地原生态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极大促进了农民增收,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当地农户都说:“我们的农产品都愿意卖给供销合作社。”

    在杨存珍的带领下,经过10年的努力,曾经濒临倒闭的基层社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资产总额由最初的58万元增至1482万元,并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和奖励。2016年5月,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授予“全国基层社标杆社”称号。

    “做一个女当家人不容易,做一个好的女当家人更不容易。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对党忠诚、热爱祖国,不忘初心、心系农民,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杨存珍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凭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敬业精神,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献给了供销合作事业,献给了这片热土上的父老乡亲。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也展示了新世纪职业女性的勃勃生机和崭新风貌。

    匠心的“传承”人

    ——记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劳动模范、天津市静海区中旺镇供销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刘文振

    □  本报记者  白京京

    1月15日上午9点,48岁的天津市中旺镇供销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刘文振作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劳动模范之一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用地道的天津话憨笑着说:“我是供销合作社人,只干了些平凡的事。”

    自打1990年从天津供销商校毕业,刘文振就来到了天津市静海区中旺镇供销合作社,始终没离开过。27个春夏秋冬,他用心做了一件事——守护基层社和“中旺香肠”这块金字招牌。从小作坊到机械化,从小学徒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旺香肠制作技艺传承人,从业务员到党支部书记,刘文振的供销生涯平凡,也不平凡。

    “中旺香肠在光绪年间就有了,是我们基层社的支柱产业之一。通过好几代主任的努力,我们生产的‘老东乡’中旺香肠成了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知名小吃。”刘文振说起这镇店传家宝如数家珍:“屠宰、分拣、配料、搅拌、灌装、熏蒸、出屉……最开始跟着老师傅学手艺,半夜两点起来,能忙活到晚上6点,多的时候一天要屠宰三四十头猪,四间房的小作坊3个人闷头干上一整天,又苦又累。”当时的刘文振也反问过自己:“商校毕业就干这,为嘛儿?”

    坚持,让“平凡”变得“不平凡”。在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的同时,刘文振让更多的人从文化遗产中受惠。2011年,刘文振牵头领办了忠旺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统一育种、统一养殖、统一收购,从源头上形成安全保障。目前,合作社已吸纳社员12户,年出栏生猪2300头。如今,小作坊变成了全面扩建提升的现代厂房,预计年产800吨。规模大了,刘文振又忙起来了。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挖掘整理有关藏品、展示独特品牌文化,还对产品进行技术创新,已相继开发出22个品种系列。

    “产业强社,服务立社。”当上了中旺镇供销合作社负责人后,刘文振一直琢磨着为农服务的“老本行”。2012年,他牵头组建了综合服务社,积极整合内部资源,培育新的服务增长点。于是,21亩闲置土地上建起了农贸市场和900余个交易摊位,从农副产品、日用品到农资、农用机械应有尽有。每逢节假日,总会吸引当地及周边地区万余名群众赶集交易,年交易额达1600万元。2015年,他又争取静海区供销合作社的支持,将镇供销合作社的老楼和闲置院落改造建成了300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中心,其中设有日用品连锁超市、中旺香肠销售部、邮政储蓄银行、电脑手机专卖店、快餐店及青少年文化艺术培训等经营服务设施,并创办了中旺农资超市、庄稼医院,初步培育形成了中旺地区的商贸流通服务中心,有力地提升了基层社综合服务功能。

    每到购买旺季,香肠生产供不应求。他就和全厂员工吃住在车间一线,一干就是半个月,一圈下来整个人能瘦五六斤。自2011年上任以来,刘文振年出勤能达到350余天。“我每年都有一本工作笔记,干了啥、干得咋样都会记得清清楚楚。有时候在家歇一天,我心里还直犯嘀咕。”

    在他的带动下,中旺镇供销合作社士气高涨。比如在之前的新厂建设启动阶段,大伙一拍即合,决定部分建设施工由大包改为清包。基层社集体采购建筑装修材料,自己搬沙运料、铺砖墁地,早晚加班苦干,使工程提前一个月完工,节约成本费用20万元。这种心齐气盛、干事创业的氛围,也创造出中旺镇供销合作社自2012年至今,年均营业额2600万元、年人均创效22万元的好成绩。

    刘文振倍感欣慰地说:“加入供销合作社,我一点也不后悔。我们静海区社刚刚下发了综合改革实施意见,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提升为农服务功能,投身乡村振兴,铆足劲、加油干,为供销合作社事业奋斗终生!”

  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供销合作社:

    用标准化生产 破除传统种植弊端 

  □  本报记者  米雅娜

    “你们供销合作社这个有机土豆是怎么种的呀?品牌是怎么弄的?”一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供销合作社常常接到当地合作社类似的咨询。武川县供销合作社电商运营中心农产品展示展销大厅里,价格高出普通土豆3—5倍的有机土豆,引起了当地农民对有机种植的好奇心。供销合作社“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效应正在武川县显现。

    武川县是农牧大县,206万亩耕地孕育出了小麦、莜麦、土豆、油菜籽、胡麻、黄芪等各类农产品。其中,尤以马铃薯最为有名,武川素有“马铃薯”之乡的美誉。在这样一片以农业为主的土地上,农业生产在代代传承经验的同时,一些不良的种养殖习惯也在不断延续。传统的种植方式仍然在大部分地方存在,尤其是近年来,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马铃薯的口感和品质都有所下降。在经营方式上,大多数农产品还被以很粗放的形式销售,没有显现出真正的商品价值,“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在当地时有发生。

    当地农业的积弊成为了供销合作社推进综合改革的切入点。“我们在对当地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后,决定以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为切入点,加快推动自身改革,为农民起到示范作用。”武川县供销合作社主任董成介绍道。改革以来,武川县社以领办创办的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以“电商中心+农合联+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依托盛世隆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有机小麦认证基地1000亩、有机肉羊认证500只。以圣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建设了大棚有机蔬菜认证基地50亩;以晟源山茶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发展绿色山茶、沙棘认证基地各2万亩,在转变当地农业生产理念及引领农业标准化生产方面起到了模范引领的作用。

    “除此之外,我们还积极帮助合作社注册品牌,转变传统的农业销售方式。”董成介绍道,截至目前,武川县社已经出资并引导晟源山茶专业合作社成功注册了“塞外绿馨源”商标,为武川县农富康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功注册了“蒙福川”商标,帮助圣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成功注册了“邢大姐”商标。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初步形成了全县上下发展品牌、使用品牌、打造品牌的良好局面。

    39年,鬓华虽改心未改

    ——记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劳模、四川省井研县供销合作社社务指导股副股长李力

    □  本报记者  白琦瑛

    “我在供销合作社工作有39年了!”四川省井研县供销合作社社务指导股副股长李力感慨地说道。

    从打字室、农副产品科、安全储运科到社务指导股,李力经历了供销合作社从辉煌走向衰落的全过程。企业转制、人员分流、资产变更,他依然选择了坚守。“我母亲就是供销合作社的职工,我在供销合作社工作也算是继承。我喜欢供销合作社,即便是在其改制转型的艰难时期,我依然愿意放弃高迁的机会留下来,也算是一种情节吧!”李力笑着说。

    当年,在四川省提出供销合作社百分之百解散员工、百分之百变卖资产、百分之百还清债务的“三个百分百”的要求下,井研县社下属所有基层社、企业全部改制。除了一个转制后的个体农资公司,供销合作社再没有和农民连接的平台。作为一名“老供销”,深知供销合作社的根在农村,没了抓手就会离农民越来越远,要想发展更是艰难。李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使供销合作社走出困境,李力默默地谋划着供销合作社的未来发展之路。他借鉴省外同行的经验,通过供销合作社下岗后从事农产品经营和生产的人员,联合农户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当年就成立了柑橘营销合作社、亿惠葡萄专业合作社、益和茶叶专业合作社。现在,全县系统共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40个。

    谈起为农服务,李力从农副产品科到社务指导股,都是最贴近农民的。“虽然部门的名字换了,但服务的内容没有变。只是基层社没有了,变成了由庄稼医院、综合服务社、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服务。”李力说道,井研县是柑橘生产大县,农产品销售难一直阻碍着农民增收。2007年与2008年之交的冰雪灾害造成了井研县胜泉、黄钵两个乡1000万斤柑橘外销遇阻,柑橘在果农家开始霉烂。政府急,果农愁。眼看一年的辛苦将化为乌有,县政府将促销任务交给了井研县社,要求想尽一切办法将果农手中的柑橘卖出去。接到任务后,李力走村入户,深入果农家中了解柑橘存量。针对冰天雪地不能通过铁路运输,他又积极与成都、乐山、自贡等地的货运站联系。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20天内共销售柑橘1000余万斤,确保了果农的收益。如今,每年井研县社都会帮忙果农销售柑橘,至今已累计销售柑橘达4亿斤。“每到年底看着农民数着一年的收入脸上乐开了花的时候,我也跟着高兴,这说明我们这一年的工作没有白做。”李力满意地说。

    39年的时光,他全心投入供销合作事业,不顾暴雨前往一线救灾;在棉花、柑橘等农产品购销旺季,他常常十天半个月吃住在购销点,也顾不上家中患病的妻子。长久的一线工作,为李力带来了一身的病痛,却不减其热情。“虽然还有4年就退休了,但我还是希望在这4年中能有所作为。”李力表示,他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为供销合作社的发展作贡献。

    这,就是李力。39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