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8年1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棉花“双保险”让棉农无惧价格波动
中华财险实施产融创新 “保险+期货”承保面积超2.17万亩
□ 本报记者 李 博 文/图

棉农领到了“棉花价格保险+期货”的理赔款。

    2018年元旦后的新疆五家渠市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气温达到零下21摄氏度。在一片银装素裹的严寒天气里,棉农胡章银心里却格外温暖。

    1月7日,在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举办的“助力兵团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产融创新试点成果推介会”上,去年购买了棉花价格保险的胡章银收到了7200元的赔付款,加上售卖棉花所得,收入已经接近往年最好的光景。“就好像天上掉下金豆豆。”胡章银的脸上满是笑容。

    让胡章银不停点赞的是中华财险新疆分公司同多家单位合作推出的“棉花价格保险+期货”项目。

    2017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在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农村金融创新的背景下,“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在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近日,记者走进新疆,深入了解了“棉花价格保险+期货”试点情况。

    保护棉农利益 / 解决后顾之忧

    胡章银已经种了30年棉花。他告诉记者,在年景好的时候,按一亩地1000元左右的收入计算,他所经营的50亩地能够带来5万元左右的收入。但是,新疆的棉花生产常常遭遇自然灾害,给棉农造成不小损失。“春天就怕倒春寒,夏天有冰雹,秋天有早霜,完全是靠天吃饭。”赶上收成不好的年景,胡章银表示,“只能收获几百斤,基本拿不上钱。”

    随着传统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和保障能力提升,棉农应对天灾有了更多信心,但棉花价格波动成了胡章银的新烦恼。2014年、2015年棉花市场价格低迷,棉农收入也受到极大影响。“如果今年棉花价格跌了,明年怎么敢种呢?” 胡章银心里一度很犯愁。

    农户因市场价格波动造成的损失需要创新模式来提供保障。2017年,中华财险新疆分公司同多家单位合作,先后在克拉玛依、五家渠、阿拉尔等地推出“棉花价格保险+期货”试点。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英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创新通过保险机制向棉农提供棉花价格保险保障,同时利用期权工具通过期货市场分散保险公司经营风险,锁定棉花预期价格,实现对棉农利益的保护与产业稳定发展的保障。”

    这款“棉花价格保险+期货”推广时,胡章银身边的不少朋友都没有选择投保,而担忧价格波动的胡章银想为自己的收入多加一道保障。这款棉花价格保险让胡章银“敢种棉花了”,可以“底气十足”地投入到生产中。

    如今尝到甜头的胡章银对记者表示:“明年肯定还要买价格保险,还要推荐别人买。”

    “保险+期货” / 升级农业风险保障模式

    参与了此项创新试点工作的中信期货有关负责人表示,借助“价格保险+期货”模式,农户将农产品的价格波动风险部分转移给了保险公司,而保险公司通过“再保险”金融手段保证自己的履约能力。在对冲价格波动风险的同时,也实现了农业风险保障模式的升级。

    这种多方受益的创新模式逐渐受到棉农青睐。中华财险新疆分公司副总经理谢云生介绍,2017年棉花价格保险在3地试点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总投保农户314人,投保总面积2.178万亩,理赔兑现315万元,人均赔款1万元。其中,理赔数额最多的农户获赔12.3万元。

    对此,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麻局副局长、中国棉花协会秘书长王建红也充分肯定了“价格保险+期货”模式。他表示:“在现有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政策框架下,开展‘价格保险+期货’试点,使价格保险成为价格直补的有力补充。该试点既不影响现有直补体系的正常运行,也不限制保险试点的市场化作用。‘双保险’模式在保障棉农收益的同时,提高了价格保险和产量保险的市场化运行水平,增加了棉农的风险意识和保障程度,完善了棉花补贴制度,探索了可持续、可预期、可风控、可增收的棉花补贴运行模式。”

    而作为一家农险起家的保险公司,中华财险在“保险+期货”方面展开了深入探索。2016年,玉米价格“保险+期货”率先在辽宁省落地,7个大型农业合作社成为创新模式的受益者。在去年保监会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华保险常务副总经理罗海平介绍,2017年前三季度,中华保险在黑龙江、辽宁、湖南、广东、河北等地区开展了“保险+期货”业务,为1116名农户提供风险保障1.41亿元。不仅是经营区域范围的扩大,“保险+期货”覆盖的农产品种类也在增加,还不断衍生出“保险+期货+扶贫”“保险+期货+信贷”等新模式。

    补产业短板 / 为农户提供产融综合服务

    长期以来,新疆棉花补贴面临着直补资金压力大、财政预算难制定、补贴操作成本高、棉农风险意识弱和黄箱预警难解除等问题。要想破解以上诸多难题,不仅需要创新运用金融工具,引入互联网技术同样必不可少。

    由中农办、国家发改委、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有关部门为此成立了“互联网+合作社+保险+期货”课题研究组,提出通过“互联网+合作社”途径,结合“保险+期货”模式破解上述难题。

    作为课题组中的唯一一家保险企业,中华保险计划通过与中国棉花协会棉农分会和新疆小棉袄合作社合作,共同打造全国第一家棉花产业垂直管理平台,构建“互联网+融资+保险+农业产业链”的一体化服务平台,为农户提供产融综合服务,实现“降本增效”,增加农户收入。梁英辉表示,这一垂直服务平台“将为棉业各个环节提供全新的链接服务、全新的产业支持手段”。未来,这一模式还可能向其他产业拓展。

    据记者了解,借助这一互联网垂直管理平台,农户将不仅能够便捷地获取保险服务和融资服务,还能够在棉花生产各个环节获得支持。例如,在该平台上投保的农民可以根据自身信用情况获得融资担保,进而使用贷款购买农资。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将分散的农户集聚起来,不仅能够更全面地覆盖农户的金融需求,也会提高合作社和农户面对农资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有利于合作社和农户获取更优质的生产服务,保证产业稳定发展。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