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饮行业寻求突围方法
“万有饮力”·2018饮品行业新趋势峰会在上海召开
□ 本报记者 陈 浩

茶产业“三个象限”分类方法。

    2017年12月22日,“万有饮力”·2018咖门饮品行业新趋势峰会在上海召开,600余位嘉宾,近20位饮品品牌创始人共同分享品牌运营与实践,探讨饮品行业的现在与未来。

    咖啡向下,茶饮向上

    咖门创始人路文兵说,饮品行业是一个非常传统的生意,很难在市场规模上有指数级的增长和突破。如今,饮品行业面临着两个指数级增长的机会:“咖啡向下,茶饮向上”。

    “咖啡向下”是指无论是精品咖啡还是平价咖啡,都要伏下身段拓展大众化市场,让产品更加具有普及性,吸引更多消费者。当咖啡成为生活日常饮品的时候,生意才能好做。

    另一个指数级增长的机会是“茶饮向上”,奶茶时代正在经历向上增长的阶段,产品、品牌、供应链升级重塑。

    如今,新式茶饮呈现出焕然一新的景象,咖门就是随着饮品行业这一趋势变化诞生的。

    2017中国饮品行业的人、场、货

    美团点评品牌战略分析负责人宋杨从人、场、货三个方面全面分析了2017中国饮品行业状况。他介绍说,从美团平台中国餐饮行业的数据曲线来看,2020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将会迎来5.1万亿到5.5万亿的历史新高, 80、90后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新活力。

    根据美团点评大数据分析得出,目前整个中国茶饮市场的聚集地主要在中部,还有东部沿海城市。

    从消费画像来看,茶饮的购买用户以女性用户(73%)为主,30岁以下女性人群达到71%,购买频次约为3次;客单价与年龄成正比,随着年龄的增长,年龄越大购买的客单价越高。

    茶饮市场在2010年之前很少有资本注入餐饮行业,2010年以后,大量资本的涌入餐饮行业,必将在茶饮行业掀起巨浪,这是市场机遇与危险并存的时代,也是思维模式转变的时代。数据显示:2017年饮品店数量增减持平;奶茶果汁店全年开店数达到9.6万家,关店7.8万家。

    美团数据显示:奶盖茶与水果茶系列产品线成为茶饮消费的两大主力;拿铁、摩卡、卡布奇诺等经典款依旧备受咖啡消费者宠爱;抹茶在细分品类中关注度最高,巧克力次之。

    咖啡行业进入有序发展阶段

    星巴克中国传播总监张蔚总结了星巴克在中国的发展成果。她介绍说,2017年 12月6日星巴克正式对外开放的上海烘焙工坊,与其他所有普通门店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店内有一个烘焙博物馆,直观展现了一颗咖啡豆成为一杯咖啡的过程。

    目前,咖啡行业不再是一个井喷的阶段,数字上咖啡店的关闭,并不意味着这个行业的日渐式微,从某种程度说明行业进入到更加有序的发展阶段。

    价值、效率、边界

    国茶实验室创始人罗军介绍了茶产业“三个象限”分类方法:茶,回归到饮料基本的属性,有三个象限的划分:第一象限是食品饮料茶,大量在前端;第二象限是现萃调饮茶,第一象限大量给第二象限使用;第三象限是传统泡饮茶,可以尽情地发挥其美的特征。

    到了第三象限,茶天生属性展现,具备相当的协调性,像现在的单品咖啡等协调性饮品一样。农产品属性是很难控制结果的,而茶,出品后是半成品,不是最终交付的茶,从茶叶到茶饮,从咖啡豆到一杯咖啡是革命性的变化,现在我们带给这个市场革命性的变化就是交付一杯完整的产品。

    食品饮料茶做了很多努力,有各种各样的品牌。食品饮料茶呈现的香味,是用食品香精添加的,并且添加了大量食品添加剂。

    2011年,东方树叶要求用好茶泡好茶,不用任何添加,但最终也妥协于食品饮料的逻辑。所以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严格的讲是三个行业,三种逻辑。

    中国将出现千亿饮品品牌

    蜜雪冰城总经理张红甫分析说,在美国有不到3.2亿人口,加拿大有3500万人口,加在一起3.5亿,开了18000余家星巴克,平均2万人拥有一家星巴克。

    按照这个比例算,中国14亿人口,一个茶饮品牌按照星巴克的覆盖比例,可以在中国开7—8万家店面,产业将很容易破千亿。以现在的营业额,超过1千亿是很轻松的事情。

    第三波日本茶带来的行业变革

    無邪抹茶创始人藏北进行分享,近两年,抹茶就像一匹黑马一样横空出世,生生开辟出一块新的市场。

    不管是日本茶,还是中国的新茶饮,大家都在寻求三方面的突破,一是自身文化的突出,无论是国外品牌,还是国内品牌,都在宣扬自己表达的理念;二是仪式感,多点位突破空间、平面、流程;三是制式化。日本茶突破茶道过度仪式感的形势束缚,和瓶装茶饮批量工业化生产的品质妥协为宗旨,创造了年轻人更喜欢的喝茶方式与喝茶空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