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8年1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2018年茶行业 大猜想

□ 本刊编辑部

    迎着2018年钟声,我们又迈入了新的一年,但是2017年并没有彻底告别。

    回望刚刚离开的12个月,那些发生在茶行业的重量级事件和热点现象,依然回荡在脑海中。旧事重提,仔细体味,却能发现新年的趋势动向闪动其中。

    茶周刊将这些隐藏的信息剥捡出来,配以分析解读,以我们的视角审视出茶行业2018年的预测猜想,邀读者朋友一同思量探究。

    猜想一:政策红利 继续释放

    解  读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大计划大进程中,茶产业作为乡村经济的一大特色产业,必将会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环境氛围中突破奋起。

    2017年,农业部频发惠农政策,这其中包含大力开发区域经济产物,支持绿色高效技术推广服务,经济作物主产区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且这些均涉及茶,无疑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上层支持。

    预计2018年国内茶叶行业有望继续受益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利好导向,让茶业向着绿色高效产业升级,进发!

    猜想二:外事形象 更加靓丽

    解  读

    2017年,茶叶频频出现在高端国家会议中:“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龙冠茶全程化身礼宾用茶,2017全球外交官中国文化之夜中小罐茶以新姿态传承经典亮相会场,浙江“一绿一红”成为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茶主角,华祥苑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提供细致周到的茶侍服务。

    能喝的东西千千万,为何独独选用茶?因为茶是实实在在的“中国造”,从产地到产品,从底蕴到形象,无一不带着国风。在未来,中国将会不断崛起并在世界上扮演越发重要的角色,作为中国特色之一的茶,也势必会随着国力的提升大放异彩。

    猜想三:去库存 压力增大

    解  读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于2017年底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18个产茶省(区)茶园面积比2015年上涨115.48万亩,总面积达4454.14万亩,增幅控制在2.66%;开采茶园面积3622.06万亩,增加了7.46%;干毛茶总产量约为16.25万吨,增幅7.14%;名优茶产量107万吨,增幅8.1%;大宗茶产量137万吨,增幅6.3%。

    不难推测,2017年乃至2018年,茶产量依旧会出现上涨。首先我们要承认这是鼓舞行业的大好之势,但高产能也会导致产量过剩,那么“去库存”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的茶企多角度多形态地利用茶叶,充分地开发茶叶延伸产业链,并提升附加价值。

    猜想四:渠道变革 持续深化

    解  读

    随着互联网步伐的加速,实体空间的茶叶销售并不示好。全国范围内的不少茶叶批发市场都呈现疲软态势,交易额普遍下滑。2017年的马连道批发市场和芳村批发市场分别比2016年减少了0.8%和1.1%;而实体店在面对房租攀升、人工成本加大的情况下,也不时爆发出关店潮,不少商家被迫撤离。

    在这样的情势下,电子商务成为茶产品流通创新的风向标。2016年,我国茶叶线上零售交易额超过100亿元,电商这把新时代的销售利器,使得“互联网+茶叶”在市场发掘上大显神威。作为伴随着电商成长的“80后”“90后”,他们对茶叶电商的认可度更高,这也促进了茶叶电商化的稳定发展。

    猜想五:禅师习茶 热度难消

    解  读

    2017年,茶界有几位在专业茶品领域上颇有威望的茶人,公开招收弟子,惹得业内议论纷纷。支持派表示,有专业水平为什么不收弟子,当师傅赚钱不丢人;贬低派认为,把招牌说得那么漂亮,横竖就是为了赚钱。

    茶周刊曾撰文,道出风波核心原因,即茶艺的“江湖气”。尽管磕头鞠躬的收徒仪式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表现,但凡与现代社会生存规范和习俗相悖的所谓“中华文化”,都是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并加以取舍的。民间茶艺茶文化的培训和传承,也需要增加现代社会的文明感,否则定会招人质疑。

    随着茶文化的广泛传播,未来习茶的人会越来越多,茶学教育得到传承是好事。只是千万提防江湖气,莫把“招商力”变成“杀伤力”!

    猜想六:奖项泛滥 势呈理性

    解  读 

    2017年,中国茶行业评奖之风愈演愈烈,有的是给人评奖,制茶大师满天飞;有的是给产品命名,比如“X茶之乡”;有的是评比排名,有历史排名有创新排名;还有评价荣誉;以及因各种由头诞生的奖。

    只要茶产业在发展,行业就会持续表彰、促进、引导,因而奖牌的存在是必然的,未来还会出现,而且奖项会更加细化。然而,超量发牌带来的问题已经暴露——很多人对茶牌匾的颁发规则和权属并不清楚,乃至产生恶意猜测。

    所以茶周刊建议,茶行业颁发牌匾若保持公信力,离不开专业的机构、公平的条件、公正的程序、公开的过程,以及适度的规模。

    猜想七:工匠精神 更受关注

    解  读

    “工匠精神”是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关键词,符合这一主题的一系列节目和项目纷纷出现。茶及茶衍生产品,是体现匠人、匠心的重要门类。茶周刊在这两年也推出大型公益类系列采访《茶界工匠》,陆续刊登长期奋斗在一线、多年始终如一的制茶师傅的从茶经历,获得业内关注和好评。

    而与这一精神应景而生的,是现代消费者对手工作品与日俱增的认可。很多产品,尤其是快消类食品,都以“纯手工打造”为卖点,可见“工匠精神”放在商业立场也是切合的;而茶匠人个体IP化发展,也为产品添加温情,为行业带来活力。

    猜想八:东方美学 愈受认可

    解  读

    东方美学作为一种审美风格,正得到越来越多大众的喜爱。其在古代指寻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如今演变为新中式东方美学,继承传统中式风格的古朴韵味和含蓄秀美,还将经典中式元素与现代都市风尚改良融合。

    崇尚茶境禅意的茶空间算是现代东方美学的集成者,在近年来的茶博会和茶馆中经常出现,而与之相呼应的便是身着素衣的茶人,和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元素。不仅是业内人士,很多消费者也在极大追捧。这一现象背后,是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国民对中式之美的认同,而作为其中重要一员的茶文化,必会为更多人所喜爱和传承。

    猜想九:跨界业务 乱花迷眼

    解  读

    2017年,茶可有点“不务正业”:小罐茶和热映电影《芳华》联袂打造定制茶1000套限量上市,喜茶推出小黄鸭IP的B·Duck萌萌杯和系列周边产品,网易严选和九曲红梅联手举办“冬饮·品茶”……

    论到百搭,茶肯定名列前茅,正是因为天生的“随和性情”,故而很多品牌和行业在寻找跨界好拍档的时候,都会想到茶。在注重创意新颖、倡导引人注目的潮流文化中,茶的百变形象会越来越多。值得注意的是,于销售而言任何搭配都是锦上添花,产品还需自身硬,不然在跨界这出戏中就会沦为B角。

    猜想十:产品创新 脑洞更开

    解  读

    2017年,以喜茶、茶颜悦色、奈雪的茶、关茶等为代表的各种茶饮店,凭借着时尚的空间设计和另类的概念异军突起,层层爆发现象级销售盛况;在传统茶大军中,小青柑因其年轻化的口感备受好评,“牛肉、马肉”在“三坑两涧”的岩茶背书下也是专业人士的心头好。

    支持这些“爆款”和“热潮”的推手,为数不少。主观意识方面,人们对健康和品质有了更多的追求,消费升级呈现在很多人的消费行为中;客观助推方面,资本介入是一大帮手,年轻消费群体则是另一帮手。在消费市场的激浪中,无疑未来会有更多类型的新品迭代登台,无论是昙花一现还是持久发热,对茶业发展的推动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