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7年12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安徽黄山乡村绘


    油光水滑的青石小巷,白墙黛瓦马头墙的古老院落,顺流而下的山涧水,一幅安静素雅的水墨画绘出了安徽黄山的乡村美景。

    黄山的优美风景,让这座城市更为注重环保。生态,成为发展的关键词。黄山市拥有着国家级生态乡镇26个、国家级生态村4个;省级生态乡镇57个、省级生态村115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让乡村长久拥有生态环境?如何在生态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这成为黄山供销集团服务乡村首先考虑的问题。

    “生态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农民增收、市民获益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为促进黄山主要生活水源——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2015年,黄山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省率先实行农药集中配送,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以进一步改善新安江水质。黄山供销集团顺势而为,不断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盘活社有资产,升级流通网络,在安徽省率先将“新网工程”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开展生物农药集中配送,走出了一条具有黄山特色的为农服务之路。

    主任寄语

    “三农”问题关系国计民生,黄山供销集团肩负“为农服务”重大使命,将努力壮大社有企业实力,加快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培育新型产业,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大有作为!

    ——安徽黄山供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刘邦铸

    护土净水 富农兴业

    青瓦白墙,是安徽乡村的景色。烟雾缭绕,绿水青山是黄山环境的真实写照。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黄山乡村发展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直以来,黄山市委、市政府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植根农村,服务农民,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黄山供销集团将生态文明建设的落脚点放在农村,主动融入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承担政府购买服务,充分利用供销合作社系统优势,在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有机统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药集中配送

    面源污染得到控制

    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按照“政府采购、统一配送、信息化管理、零差价销售、财政补贴”的原则,2015年,黄山供销集团下属新安农资公司积极开展全市农药“零差价”集中配送,建成采购、配送、标识、价格、管理、回收与处理、财政补贴等“七统一”的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有农药集中配送网点444个,乡镇一级农药集中配送网点建设覆盖率达98%,村一级农药集中配送网点建设覆盖率达50%。

    同时,新安农资还在构建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基础上同步建设农药信息化电子管理系统,使全市农药使用效果全程可溯源。截至目前,黄山市累计完成生态农药配送4100万元,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瓶(袋)1800万个,支付农民回收款220万元,基本实现生物农药配送、技术服务、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全覆盖,解决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有效保护了新安江水质。

    优质水源供给

    泉水鱼产业助农增收

    黄山市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盛产茶叶、菊花、竹笋、桑蚕等农产品。由于位于新安江上游,水系发达,山区农民自古以来就有庭前院后建池养鱼的习俗,“山泉流水养鱼”已成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然而,山区农户散养散卖的形式存在着品质不一、运输不便、收益较低的问题。2016年,黄山供销集团根据《山泉流水养鱼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联合休宁县流水养鱼大户及相关企业,共同组建了黄山市泉水鱼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并以“新安山泉”为品牌,科学规划,高起点打造一批山泉流水养鱼特色产业基地,助力泉水鱼产业发展。

    优质水资源为泉水鱼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帮助农民依托产业致富,黄山泉水鱼产业公司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鼓励山区群众以水面、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为泉水鱼养殖户搭建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平台。公司坚持区域开发、绿色发展原则,以市场为引导,加强质量全程控制,积极推进“渔业+旅游”“渔业+互联网+物联网”融合发展。公司通过做大产业规模、做强产业质量、做精产业形式,更好地保护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了黄山市山泉流水养鱼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据悉,通过与各地餐饮企业、展会、电商平台对接,泉水鱼已经走出了黄山,在沪、皖等地市场备受青睐。为提升“新安山泉”品牌知名度,黄山泉水鱼产业公司还在合肥注资1000万元打造“泉水鱼精品馆”,作为形象展示和扩大营销的窗口,黄山泉水鱼的名气进一步扩大。目前,该公司已带动全市新建养殖池逾5000口。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