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遍布农村基层的供销合作经济组织,一度在服务“三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农村生产生活资料流通的主渠道,甚至说是唯一渠道也不为过。从农具化肥到针头线脑再到油盐酱醋……可以说,一应物资的采购都离不开供销合作社。
“学大寨,赶大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口号落实到行动上,我们的具体做法就是下乡支农。在当地政府“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的号召下,每年,供销合作社都要组织部分人员在春耕春播、夏收夏种(双抢)、秋收冬种三个农忙季节里,到周边的生产队去帮助农民搞好农忙。
送货上门则是农忙时节重要的支农项目。近40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楚地记得在供销合作社的那段日子,我挑着货郎担,跟着主任去“支农”。
由于远离集镇,土路蜿蜒,交通不便,群众进镇购物费时费力。到了“双抢”时节,更是没有时间进镇购物。供销合作社是联系“三农”的窗口,农村就是它的主阵地,农民就是它的根基所在。记得是在插秧季节,一天中午,时任双沟镇供销合作社主任的李东本通知我:“明天,你跟我一起送货下乡。你先准备一副担子,再想想带些什么商品。”
李主任有了布置,我顿时忙碌起来。到底该准备一些什么商品呢?对于第一次下乡送货的我来说有点无从下手。想到当前正是栽种晚稻的炎夏,一些妇女成天泡在水田里插秧,有的人手指磨伤了,伤口也开始发炎,影响了他们的工作。供销合作社刚到一批“栽秧套”,可以套在手指上保护手指……就像老师上课要备课,我也备了一下午的“课”,列出了一份商品清单,装满了两个货篓。
第二天一早,我一条扁担、两只货篓,把栽秧套、煤油、食盐、火柴、肥皂等生活日用品送到田头、队场。李主任年纪大,一路上只负责吆喝:“肥皂、火柴、栽秧套儿,来买啊”。那些田间劳动的社员,见到我们前来送货时,像遇上喜事似地传播:“供销合作社送货来了!”远路没轻担,卖东西的同时,我还收购了一些社员手中的鸡蛋等农副土特产品。扁担压得我的肩头都红肿了,我也没开口求助,咬着牙坚持着。倒霉的是,雷阵雨说来就来。在回供销合作社的路上,我和李主任都淋了雨,成了落汤鸡。但是,想到送货上门深受社员们欢迎,我又从心底感到由衷的高兴。
跟着主任去“支农”,那蜿蜒的乡间土路上留下过我厚重的足印;那小小的扁担,浸湿过我辛勤的汗水;那队场、茅屋、草、树,都聆听过我们的吆喝声。尤其是那供销合作社和社员之间亲人般融洽的关系,是乡村一道暖人的风景,让我至今难忘。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