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伴随着阵阵微风,轻抚过我的课桌。讲台上,历史老师正述说着供销合作社曾经的辉煌,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供销合作社。
转眼我已大学毕业,来到供销合作社已工作两年。工作后,很多人问我:“你在哪里工作?”当得知是在供销合作社时,他们都很惊讶:“没想到现在还有供销合作社啊!”这是我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可是我知道,这个“默默无闻”的单位如今依然有着很多让人敬佩的人和事。
第一次知道安徽省肥西县三河供销合作社的曹主任是工作后不久,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真正了解他,却是在去年的三河抗洪抢险工作中。从去年六月中旬开始,肥西的雨就没有停过,一直下到了七月中旬。一个月连续不断的雨水使得三河面临着破堤的危险,官兵、党员、群众陆续走上前线,曹主任也在其中。自从他走上抗灾前线,这位五十多岁的汉子就没有好好休息过。冒雨扛沙袋、整夜守堤坝……这些都深深让我敬佩。抗洪结束后,我与他聊起了这件事。他笑了笑,说:“这些困难都不算什么。当年刚到三河的时候,那才叫困难呢。那时候,供销合作社刚改制,面对诸多改制职工的安置、供销合作社的资产如何处理等问题,让我整夜合不了眼。”他陷入了沉思,然后,接着说:“那时,我每个月的工资只有400块钱。”听到这,我不禁大为诧异:“400块,那怎么过?”“这不也过来了么。”他笑着说。
我知道,曹主任笑着说的话里其实有着诸多艰辛。群众问题无小事,每一个人的处置、每一件事的决策都关系着未来几十年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曹主任把自己的黄金时期都留在了三河供销合作社,留在了那个百废待兴的地方。很难想象,如今慢慢步入正轨的三河供销合作社曾经经历了那样的风风雨雨。而拿着仅够温饱工资的曹主任,在他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年。
八月开始,下雨天渐渐少了,收获的秋季悄然来临。一年一度的审计也已走向尾声,山南供销合作社是审计的最后一个基层社。坐落在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的山南供销合作社,可以用“简陋”两个字来形容。审计的过程中,我发现前几年山南供销合作社上到主任、下到员工工资都没能正常发放。我惊讶地问:“连基本工资都不行么?”科长说:“很难想象吧。他们几年的工资都没能正常发放,却依然兢兢业业,努力维持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是什么让他们愿意留在山南?留在这个几乎什么都得不到的地方?在相处的几天里,我渐渐找到了答案:是一起携手克服困难的兄弟情,是一起经历风风雨雨的供销情。曾经,他们一起携手并进,走过辉煌;如今,他们不离不弃,共渡难关。最近,当地的好又多超市与山南供销合作社达成了合作经营协议,相信山南供销合作社会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崛起之路。
距离2004年供销合作社改制已过去13年,距离曾经如火般灿烂的供销合作社已过去三十多年。但是,这并不代表供销合作社将继续“消亡”下去。如今,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已向纵深发展。2016年12月1日,合肥市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暨基层社建设现场会在官亭供销合作社召开。作为盘活资产、为农服务、助农增收的典范,官亭供销合作社为正处于改革中的我们点燃了希望,找到了方向。
转眼间,肥西已步入冬季,窗外的树已落下最后一片叶子。可是光秃秃的树干里正孕育着新的生命,待到明年春季,又会长出新叶……越是了解供销合作社人,越是了解他们对供销合作社的那份深情,我就越是坚定:我要像他们那样,在供销合作社为“三农”服务的阵地上留下青春奋斗的痕迹!
(作者单位:安徽省肥西县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