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和中国银行业协会组织编写《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2016》正式出版。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潘光伟为本书撰写了序言。以下是序言内容。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就“三农”问题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呈蓬勃发展之势,有效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广大县域及农村偏远地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银行业金融机构是金融扶贫的重要力量。据统计,2016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28.2万亿元。
银行业网点已覆盖全部农村3万多个乡镇,实现机构网点覆盖的省(区、市)达到24个,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加速推进,基础金融服务已覆盖全国54.2万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
在服务模式创新方面,近年来银行业对金融服务薄弱领域、偏远地区和弱势群体探索了不少有效做法,如通过双基联动、网格覆盖等方式,将基层政权组织与基层金融服务联系起来,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信用约束问题;通过增设营业网点,设立助农取款点、开流动服务车、创新“马背银行”与“拎包银行”等做法,解决边远地区“最后一步路”的问题,创新“夜市银行”做法,通过错峰上班、错时上门等方式,解决银行服务与客户工作时间冲突问题等等。这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情实际,值得深入总结借鉴和全面推广。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基础和发展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互助社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持续提高,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高效农业的理念日益普及,新型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此外,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进步,金融科技得到快速发展,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数据采集分析技术运用拓展至农村金融领域,有效提高了“三农”金融服务的资金管理效率与信息化管理水平,帮助农村金融降本增效。
同时,银行业机构积极发展农村绿色金融,建立创新思维与创新机制,探索新的业务和产品模式,加大普惠金融的服务力度,切实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质效,这也为农村金融带来了新的内涵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2016》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连续三年来组织有关部门、机构、业界的同仁聚集在一起完成的第三本报告,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收集整理了各类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信息、案例和数据,全面总结和介绍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社会各界了解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建设一个多元化、广覆盖的创新性农村金融体系,实现农村金融与“三农”的共赢发展,是我们金融工作者共同的责任和担当,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