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7年12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文化热了 莲语学堂火了!

□ 本报记者 安明霞 梁妍

肖思学为莲语学堂学员授课。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说到茶行业,全体茶人如果没有坚定的茶文化自信和执着的茶文化推广精神,就没有近20年来茶行业的高速发展。

    茶,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最早的茶文化记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盛行,饮茶开始进入文学和精神领域,开始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首茶诗。唐代,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问世。到了宋代,中华茶文化空前繁荣,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到元代明时期,更多的文人墨客置身于茶,一大批文学、绘画、艺术作品诞生。到了清代、民初,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客来敬茶已成为普通人家的美德。当代,以茶为载体,融合了空间美学、香道、花道、艺术等为一体的中国茶文化重新呈现在世界面前。纵观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糅合了儒、释、道思想,独成一体,内涵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11月24日,记者来到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大望路的现代城,北京莲语学堂的教学总部在这里。古色古香、优雅宁静的环境,与窗外喧嚣嘈杂形成了鲜明对比。莲语学堂的老师正在给学员讲授正山小种的历史、文化及品鉴。

    莲语学堂创始人肖思学告诉记者,周末是他们最忙的时候,两个整天都有课,而周一到周五也会有两三天的下午会有课,这还不包括网课。来上课的学生大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大家不仅对茶,还对中国的古琴、绘画、文学、香道、花道都感兴趣。肖思学说,在大望路周边的写字楼里,像莲语学堂这样的茶美学空间差不多每隔一百米就有一个。

    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起,代表中国元素符号的茶文化越发受到国人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中青年消费者开始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习茶文化,莲语学堂就是看到了这个需求于2009年创办。当时,在大多数人还不能理解茶与文人关系的时候,肖思学决定要开设一所茶艺培训机构,当时主要还是单纯地讲茶文化,教如何泡茶,肖思学将其定位为茶文化培训的1.0版本,这在十年前是比较流行的版本。随着大众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原来简单的文化培训已经不能适应需求。肖思学凭借个人多年在文化领域的积累,并结合互联网思维,开创了“文人茶的美学教育”,莲语学堂华丽转身为“书院式茶美学空间”。从2012年的第一家学堂发展到今天全国各地的近60家学堂。“莲语学堂”定期邀请艺术家、书法家等与学员进行近距离交流,还开设了手作课,将美学的思想通过制作团扇、印章等方式传递给学员,寓教于乐。

    2017年3月,肖思学又创立了“小茶墅书院联盟”,这是茶行业第一家互联网“书院联盟”。“小茶墅书院联盟”由全国各地130多个茶空间、古琴所组成联盟,“小茶墅”以书院为介质,进行O2O项目开发。每个月固定时间举办线上活动,目的是增加与茶文化爱好者的互动感。这样的传播方式,不受空间、地域的影响,可以让全世界的爱茶人接受到传统文化的学习。肖思学认为,这两年明显地感受到,到“莲语学堂”来学习的外籍人士也越来越多,大家对以茶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的兴趣越来越大。事实上,像莲语学堂这样的茶美学空间、茶艺机构已经遍布大江南北,有的甚至开到了国外,像肖思学这样多年来执着推广茶文化的工作者还有一大批。

    一位茶企业家说过,茶如果没有文化,就是一片叶子。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强大,中国文化将更加繁荣兴盛,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代表——茶文化也必将走向世界,这是全体茶人坚定不移的目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