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推动基层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抓手。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与临空经济示范区创建的重要节点,顺义区李桥镇注重党建引领,强化责任意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力推动了疏解整治促提升、大气污染防治、煤改电(气)等各项重点工作。本文围绕李桥镇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这一课题,总结经验,聚焦问题,分析原因,探索解决思路,力争走出一条推动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新路径。
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李桥镇党委下辖55个党支部,其中包括3个机关党支部,31个村党支部,3个社区党支部,16个非公企业党支部,1个离退休党支部、1个社会组织党支部。全镇共有党员2267人,建制村党员为1370人。
当前,全镇党员从年龄上看,党员队伍整体趋于老龄化,梯队建设不足。调研数据显示,全镇2267名党员中,35岁以下人数占20.5%、36-45岁占15.4%、46-54岁占13.3%、55-59岁占7.4% 、60岁以上占43.4% ;在村级1370名党员中,35岁以下占19.6%、36-45岁占16.8%、46-54岁占15.7% 、55-59岁占7.7% 、60岁以上占40.2%。从文化程度上看,学历普遍偏低,高学历尤其匮乏,全镇2267名党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数占比34%、高中中专人数占比达31% 、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达35%,其中研究生人数所占比重仅为3%。
在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中,平均年龄52.2岁。35岁以下(含35)3人、36-50岁9人、51-59岁10人、60及以上8人;从任职年限来看,5年以下(含5年)12人、6-10年的10人、11-20年6人、20年以上的2 人;从学历水平看,高中及以下9人、大专14人、本科及以上7人;书记、主任一肩挑24人,占比77.4%。
各村“两委”其他成员共106人,从年龄来看,平均年龄51.73岁,35岁以下(含35)5 人、36-50岁42人、51岁以上59人;从任职时限看,5年以下(含5年)44人、6-10年的18人、11-20年30人、20年以上的14人;从学历水平看,高中及以下62人、大专及以上44人;支委同时兼任村委的共38人。
针对当下党员队伍建设现状,李桥镇在重点工作中培养锻炼党员干部。一是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李桥党员当先锋”主题实践活动,正式党员家门口悬挂“党员家庭户”牌子亮明身份;党员带头使用清洁能源,拆除自家宅基地外私搭乱建等,履行庄严承诺。二是开展“党建引领河长制,李桥党员我先行”主题实践活动,建队伍、亮承诺、明职责、做表率,发挥党员的带头表率作用。三是依托重点工作在一线锻炼党员干部,给任务、压担子,放弃节假日和公休日日夜奋战,用真情、实干展现党员风采。各支部先后开展了“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勇担当”的主题研讨,进一步增强了党性。
公开透明选拔党员干部。将各村选人用人的基本标准和条件,以及符合条件的人员名单向群众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先后选派了6名优秀机关干部任村党支部书记,打开了工作局面。坚持凭实绩用干部,去年以来,提拔了16名科级干部,在重点工作中挑大梁,得到群众和干部的认可;今年有19名干部交流轮岗,强化了队伍保障。
工作中监督考验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双述双评一承诺”活动,支部书记向镇党委和全体党员述职,镇党委和全体党员评议支部书记且党员之间互评,支部书记、村“两委”干部、全体党员签订承诺书,自觉履行职责,搭建起党委、党支部与党员沟通交流、党员带领群众干事创业、党员接受党性教育的有效平台。制发《李桥镇关于落实大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对重点工作监督检查的办法》,形成领导班子成员、包村干部督查各村居、镇纪委开展执纪监督的内外环监督体系,以监督压实责任,以责任促进工作。
旗帜鲜明慰问表彰党员干部。坚持“典型样板抓示范、选树典型促发展”要求,表彰了10个先进党支部和52名“五好”党员。年均投入30万元,对离退休党员、60岁以上党龄10年以上的农村老党员进行走访慰问。撰写《致所有包村干部家属的一封信》,表达党委政府对包村干部的肯定、对家属的感谢,以激励精神推动事业发展。
存在问题及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李桥镇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也呈现出新特点、新情况,新问题。
支部书记人难选。农村党组织书记既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又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实践者。但有的支部书记在具体工作任务上思路不新、办法不活,应对能力略显不足。村书记选拔出现“能者看不上、弱者干不了”的现象。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农村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另一方面是后备党员不足,导致人难选。
发展党员人难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年轻人通过考学、务工、参军等渠道离开了农村,村内年轻可用之人减少,给发展合格党员带来了难度;一些村级党组织忽视对年轻人的教育培养,党员发展相对滞后。原因体现在有些村党支部发展党员责任意识不强,个别村宗派主义严重,搞宗派平衡,有些村党支部书记思想狭隘,不能及时补充后备力量。
农村党员人难管。部分党员不把身份当回事,不履行党员义务。一些“退下去”的村干部不发挥“余热”;有的自身缺乏活力,工作没压力,没动力;有的村书记感觉任务重、报酬低,工作缺乏干劲。产生这种情况主要在于个别党员干部信念不坚定,先锋作用不明显,把自己混同于一般老百姓;个人利益摆在前头,宗旨观念淡薄。
支部活动人难齐。农村党员对参加支部活动缺乏政治热情,这就给支部开展活动带来一定的难度。主要原因是少数农村党员干部只围着村务转,没有精力参加活动;少数党员只顾忙自己的一摊事,主观上不愿意参加组织活动;少数党员年龄大、文化低、家庭负担重,客观上不想参加;组织活动没有吸引力。
几点思考
李桥镇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紧紧抓住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这个中心环节,深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不断推进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进一步完善队伍建设途径与机制
激发党员先进性。深入推进“双述双评一承诺”“疏解整治促提升,李桥党员当先锋”等主题实践活动,创新工作机制。一是坚持在一线锻炼培养干部,对表现优秀的重点培养,让党员干部有为有位。二是推行党员先进性承诺制。引导党员自我承诺践诺,并帮助其解决履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三是定期进行民主评议和考核,结果记入党员个人履诺档案并予通报。对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对连续考评结果差的做出必要的组织处理。
深化基层党组织星级创建活动。逐步完善星级创建的责任机制、自评机制和管理机制,实现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抓好支部班子建设,通过党委配、支部找、全方位选的方式,多渠道调整充实“两委”干部队伍。加强管理考核,建立创建工作倒排日程表,责任落实到人,与年底考核挂钩,激发创建积极性。
挖掘典型推优创优。深入挖掘党员事迹,结合百姓宣讲、文艺汇演等活动,展现党员风采,增强荣誉感、使命感。用好微信公众号中“李桥党建”和“李桥先锋队”等专栏,对重点工作、典型人和典型事持续宣传报道,发挥典型引领作用。
(二)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
强化学习教育培训。深入推进镇领导班子成员下基层讲党课,以调研、参观、交流等多种形式组织好党员干部的学习活动。坚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等灵活安排组织学习理论,指导村庄管理、社会管理等各方面工作,提升工作水平。
完善制度建设。深化“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双述双评一承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等工作机制,逐步推进基层党建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进一步探索财务、重大工程、包片包村等工作制度与大党建工作的有机融合,搭建党建工作与政府各项工作的有效连接。抓好制度贯彻落实,打造领导干部引领、中层干部自觉、基层党员跟随的良好局面;坚持监管到位,对闯“雷区”和“红线”的一律严惩。
做好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重点挖掘村内年富力强、学历较高、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采取抓班子、抓后备队伍、抓组织领导、抓督查考核等方式,抓好党员发展难点村工作。加强现有党员管理,定期了解党员思想和工作动态,与党员所在单位建立固定联系机制,联合对党员进行评定和考核。
(三)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
建立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一是围绕大党建工作闭环机制,完善村级绩效考核奖励制度,分解任务,细化流程,形成全覆盖式的绩效考核体系。二是按照考核体系各项指标,各部门进行系统评价,合理打分。部分重点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并与村党支部书记年终绩效考核奖金挂钩,奖罚并举,真正实现考核助推责任落实。三是完善绩效考核的长效机制。每年年底进行集中会商,完善相应标准,保障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公平性、公正性。
加强后备人才储备和培养。研究制定《2016-2018 年村干部培训方案》,进一步探索村级干部队伍规范化管理的有效途径。对村级后备干部实施“机关轮岗”“集中理论灌输”和“基地拜师学艺”等形式的培养,对表现优秀、条件成熟的人员及时推荐,把农村党员真正动员起来,管理起来,发展起来,为镇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作者为北京市顺义区李桥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