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了,天气逐渐变冷了。早晨,我因为畏惧寒冷不愿意起床,朦胧中,睁眼一看表快要到上班的时间了,顾不上吃饭,洗了一把脸,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急匆匆地踏上自行车向单位飞驰而去。
快到单位的时候,卖红薯的吆喝声吸引了我,路边一位老人在忙碌地烤着红薯。我闻着香喷喷的烤红薯,让老人给我来上一块儿。我一摸兜,竟然发现忘了带钱。老人笑眯眯地告诉我:“你也可以扫码支付呀。”这时候,我惊奇地发现,在烤红薯的车架子上,随风飘逸着一个小纸片,上面打印着微信支付码。我拿出了手机扫了一下微信支付,就搞定了。我笑了笑,“卖红薯的都可以扫码了。”我和老人打着招呼,赶紧向单位走去。
我坐在办公桌前,不由为花钱的速度而感到惊奇,为国家的快速发展而发出感叹。我不由地想起了“鸡屁股是银行”的故事 。
曾记得我的叔叔说过,70年代初,他上小学,那时候,孩子们很喜欢看小人书。看着小伙伴们能够从家人那里讨到一个鸡蛋,然后走进供销社换成八分钱或一毛钱,然后和小伙伴们一起来到卖小人书的摊位前,买上一本的小人书。几个人回到家里,趴在炕上簇拥在一起看小人书。有时候,为了买一本小人书,孩子们会站在鸡窝旁等上半天。
70年代中期的时候,我的叔叔在石家庄棉织厂上了班。每到月头的时候,就会为婶子寄回钱来。邮递员送来汇款单的时候,站在婶子家门口喊上一声我婶子的名字,“拿章来。”每当这个声音传来的时候,我就知道叔叔又给婶子寄钱来了。婶子拿着汇款单,去县城的邮局取钱。
1978年以前,老少爷们的日子过得都很紧巴,在信用社里要是谁家存上几十块钱就不少了。后来,土地承包到户了,粮食丰产了,农民的钱包鼓起来了。乡亲们除缴纳公粮,留足一家老小吃的以外,粮食有了结余,信用社里有了存款。家家户户都有几张存单,还有一个红色的手工记账的存折,万元户在农村不足为奇了。
2000年的时候,农信社逐步实现了电脑管理,机打存折、存单替代了手工记账。全省农信社逐步实现了跨行、跨省通存通兑。随着电子计算器的逐步普及和电脑的广泛应用,算盘迅速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了一种收藏品。
2003年,全国取消农村农业税,农民不再交公粮了。老百姓种地国家还给钱,按照农户承包土地的亩数,国家把粮食补贴通过农信社,直接划拨到了存折上。
随着日子的更替,存折换成了银行卡。我的叔叔往家里寄钱,直接在城里通过异地跨行存款,就把钱存到了银行卡上了。每到农忙时节,婶子需要购买化肥等农资的时候,一个电话,叔叔就把钱存到了婶子的卡上了。
随着马云一句:“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来改变银行。”互联网的创新速度,让我们“花钱的速度”越来越快了。各种移动支付闪亮登场,城市和农村的距离变得越来越短了。在城里打工回农村消费,网上银行坐在家里就能消费,支付宝、微信支付田间地头可转账,让人们都感觉到了“花钱的速度”太快了。无现金体验每天都在完善,出门打车、下馆子吃饭、上街购物,不用带钱包,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只要有一个微信或者支付宝,然后绑定一下自己的银行卡就可以轻松出门。钱的流转速度折射出金融服务的创新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