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重建边界:新政治周期下的农商银行转型

本报记者 张永乐

图为中国农金商学院深度探访系列活动(常山站)现场。

    编者按:

    2017年11月18日,中华合作时报社首席研究员张永乐,在中国农金商学院深度探访系列活动(常山站)中,作了题为《重建边界:新政治周期下的农商银行转型》主题报告。其中,分析了业界对“转型”感到迷茫的原因,并以与众不同的视角,通过追溯新政治周期的“4种历史遗产”,提出“迎接国家意志”“重建两个边界”,以及农商银行决胜未来的“10字方针”。报告反响热烈。应广大读者要求,现摘要刊发如下,供业界参考。以下内容摘自现场报告,根据录音整理。

    今天汇报的题目是《重建边界:新政治周期下的农商银行转型》。这里有三个关键词。一是“重建边界”。在崇尚“融合”“跨界”的时代,我为什么强调“重建边界”?因为一些十分重要的边界正在模糊和异化,必须重新廓清和界定。二是“新政治周期”,是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段时期,谈到未来趋势,特指十九大之后的一段时期。三是“转型”,专指农商银行的业务转型。

    以下内容,分为6个部分:一是“为什么迷茫?”二是“趋势在哪里?”三是“4种历史遗产”,四是“迎接国家意志”,五是“重建两个边界”,六是“10字决胜未来”。这6个部分,虚实相间,有内在逻辑。

    一、为什么迷茫

    谈到农商银行的转型,目前业界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感到“迷茫”。

    (一)迷茫的原因

    农商银行的转型,包括了3个基本层面: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农商银行的体制机制、与时俱进的具体业务。我们平时讨论的,主要是业务转型。再进一步,讲得最多的是信贷业务转型,也就是“下沉服务重心”,支农支小支微,做大零售,做普惠。

    农商银行本来“天生”就是做零售的,但是谈到零售转型仍然迷茫。其中原因,除了多年来偏离初心已经习惯做“大”难以返“小”之外,我认为主要是以下3点:

    1.目标的多重性

    同一系统中存在不同的关联主体,每个主体又有不同的目标追求,必然造成迷茫,这是迷茫的根本原因。在农村金融这个大系统中,监管部门关注安全、中央政府关注“三农”服务、地方政府关注支持县域发展(项目)、你最关注规模和利润。现实中,这些目标存在距离。于是,感到迷茫。

    长远看,随着外部经济、政策环境的改善,这种迷茫将逐步消除。

    2.竞争的复杂性

    经济下行、金融脱媒、利差收窄、金融科技,使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环境日益复杂。对复杂竞争环境的悲观估计,造成迷茫。

    其实,经济下行、金融脱媒、利差收窄、金融科技,这些东西,在世界银行史上,早就出现了。例如,经济下行,几十年来,世界经济的“过山车”已经跑过好几回了;金融脱媒和金融科技(广义的),上世纪60年代已经出现了;利差收窄,也是上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已经由利率自由化向利率市场化转换了。这么多年过去了,难道银行业一直迷茫?当然不是,银行业不断地适应“新环境”,与时俱进并大有作为。

    3.转型的模糊性

    转型的模糊性,首先来自顶层设计。所谓“低头拉车,抬头看路”,“车”就在身边,“路”却不知何往——你一抬头,发现顶层设计还在“变革中”,“路”是模糊的,于是迷茫。

    其次是理解上的模糊。例如,有人误以为转型就是主要业务“急刹车”,放弃M去做N,不做那个做这个。

    (二)转型的真相

    我认为,业务转型,主要强调的,并不是在合规范围内“放弃什么”,而是重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行制宜地“对什么有所侧重”。转型的过程,不是“急刹车”,而是“拐大弯”,是在“不忘初心、回归本源”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向更多的、安全的利润倾斜”,是一种不断调整的动态平衡。

    这可能用得上“流体力学”:在一个基本面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能承接更多流体(利润)的位置也会不断变化。例如,农商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传统对公业务、零售理财、消费信贷、小微企业贷款、综合经营、交易型银行等,这些业务,从净息差、非息收入占比、信用成本、成本收入比、资本占用、增加值等财务指标和安全性的角度看,各有短长,在业务转型过程中,银行要做的,就是端着这个“盘子”,及时发现能承接更多流体(利润)的位置,然后在安全合规前提下,不断地、一点一点地变换角度,以便取长补短、趋利避害,向更多的、安全的利润倾斜。

    可见,所谓“迷茫”,实际上是不必要的。顶层的设计,你管不着;业务的问题,你追随趋势、澄清观念、掌握方法,扎扎实实干就是了。

    下面我会讲到趋势、观念和方法。

    二、趋势在哪里?

    趋势在哪里?

    二十年前,先后有两个知名的美国人告诉我:“Future in now”。

    他们说的没错。当然,我更进一步,我认为,未来趋势不仅隐藏于“现在”,更在“过去”,一切后“果”,皆有前“因”:预知未来“果”,且看前时“因”。

    趋势不是“秘密”,我一直认为,信息时代,天底下没有“秘密”,只有“信息”和“征兆”。从理论上讲,沿着过去、现在的“信息”和“征兆”,一切未来趋势,皆可洞见。

    当然,我观察农商银行未来趋势的方法,跟别人不太一样,我有自己的“四位一体”分析框架——从国内看到国际,再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一层一层地反观到国内的农信系统。

    这一切,我都以“国家安全”为根本,这是最重要的前提。

    去年末和今年初,我在多地汇报过《2017年全国农商银行改革发展新趋势》。当时我说,2017年将开启一个大转折时代,四个“大”将成为农商银行新趋势:大分化、大转型、大资产、大文化。基本点是:党管金融,听党的话,跟党走。这个报告,我曾在一个场合汇报了3小时20分钟。现在回头一看,这些预见,都已成为现实、日益凸显。

    这个报告,收到的反馈非常多。直到今年8月的最后一天,又有8位农商银行董事长和我联系,说他们按照这四个“大”及时修订了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受益很多(应该是学习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之后有感而发)。又问我,怎么能判断出这些?别人没说的趋势,你怎么知道?我告诉他们,我懂什么,这些都是你们教我的,是成千上万奋战在农信系统一线的英雄们教我的。这是心里话,因为实践出真知,农信系统的真英雄,就在基层,就在一线,对他们的深入观察和学习,加上对趋势的把握,能在很大程度上预见未来。

    下面涉及到未来趋势的内容,仍然采用了我去年使用的“四位一体”分析法,仍然吸收了农信系统一线英雄们的智慧。

    另外说明一点,我的总体视角,既非宏观,也非微观,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中观”,所以,从表面上看,下面的话有时会扯得比较远,讲“虚的”,有时又会收回来,讲“实的”。这些“虚的”,是重要前提和基础,这些“实的”,是重要趋势和方法——这也算是“脱虚入实”的一个过程。

    三、四种历史遗产

    谈未来趋势,必须以过去为基础。谈新政治周期走向,必须以“旧”政治周期为前提,必须了解新政治周期所继承的历史遗产。2012年是新政治周期的起点,所以,关于历史遗产,我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看到2011年。

    其中,只根据需要,针对经济金融作出粗线条观察,不再涉及其他。

    我的观察分为四条线:一是经济,看GDP的增长;二是银行业,看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主线;三是农信系统,看新一轮农信社改革的初心;四是经济金融波动,看历次金融危机和局部金融风险的积聚。

    1.GDP的增长

    关键词:速度、规模、质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改革开放以来,我GDP年均增速一度超过9%。1978年至1989年,我国GDP增长了4.66倍。1990年至2002年,GDP增长了6.45倍。2003年至2011年,GDP增长了3.48倍。累加起来,我国GDP增长速度和规模惊人,中国也因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GDP高速增长所隐含的问题,中央政府早已察觉。例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针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反思;“五位一体”,更是从治国理政高度,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速度”和“规模”之下,曾经牺牲了赖以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这是客观存在的历史教训。

    银行业同仁回顾这些年的GDP增长,就会深刻理解中国银行业的快速发展,是有根本原因的:“经济决定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决定了银行业的快速发展。所以,每当我回顾银行业包括咱们农信系统取得的辉煌成就,既自豪又惭愧——自豪的是,“速度”“规模”可喜,惭愧的是,“速度”“规模”之下,银行业“质量”如何?离“现代金融”还有多远?这么多年向零售转型,转到什么程度了?不得不反思。

    2.银行业改革发展的主线

    关键词:储蓄、改革、电子化。

    改革开放之前,我只讲一句跟“储蓄”有关的。建国初期,毛主席到南京视察,期间,偶然发现银行储蓄额上不来。他非常重视,晚上请随同干部吃家常饭,特意问:“你们在银行存了多少钱?”意思是请大家重视储蓄工作,他也顺便做个小调查。

    1978年至1989年,我只讲一句跟“改革”有关的。1979年10月4日,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上,邓小平同志说:“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这句话很关键。

    1990年至2002年,我只讲一句跟“电子化”有关的。1993年5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时说:“金融电子化建设的最大阻力不是技术障碍,而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不统一。”注意,不是技术障碍,而是思想障碍。

    时过境迁,上述几句话蕴含的经验教训,历史不会忘记。

    当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主线,就是邓小平同志的这句话:“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

    沿着这句话,“真正”两个字在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中反复出现,按时间先后,分别是:1982年“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真正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1989年“把城市信用社真正办成集体金融企业”;1993年“把中国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把国家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1997年“把国有商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2003年“把国有商业银行办成真正的现代金融组织”,同年,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启动,延续至今。

    这6个“真正”所对应的目标,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有所调整,但“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这个主旨,从未改变。

    3.新一轮农信社改革的初心

    关键词:信贷、服务、农民。

    2000年12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为了推动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在江苏调研并召开座谈会。这次座谈,定调了3年后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国发〔2003〕15号)。

    座谈会可谓是波澜壮阔、峰回路转。会议上半段宣读了一份征求意见的农信社改革试点方案,结果,与会的基层同志,特别是农信系统基层干部,提出了尖锐的现实问题。朱镕基同志当机立断,宣布休会,马上组织相关负责人开小会讨论。会议下半段,朱镕基同志结合实际情况,果断放弃宣读过的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稿,并再次强调:“农村信用社无论如何要贴近农民,为农民服务……要端正服务的态度,明确服务的对象,改变信贷的结构,向农民倾斜,不是去装门面,不是为‘县太爷’服务。”

    这话多么硬朗!

    这正是新一轮农信社改革的初心。

    4.历次金融危机和局部金融风险的积聚

    这一点不再多谈,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的小周期波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几次国际金融危机。

    除此之外,还有一项也需要简单回顾的历史遗产: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以及对合规和监管造成的挑战。这一块内容,业界每天都在讲,我不赘言。

    一切后“果”,皆有前“因”。以上遗产,大略观之,你会发现,历史正在照进未来:目前国家层面所有与金融有关的政策措施,包括正在制定或即将出台的政策措施,都能从中找到根源。

    四、迎接国家意志

    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时期,国家为什么要出台这么多关于金融的政策措施?整个金融业包括农商银行,为什么对有关政策措施感到“不太适应”却又必须适应?

    原因在于,基于上述历史遗产和国家安全考虑,国家意志再次崛起,而我们,必须迎接国家意志。

    目前国家意志的崛起,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我提醒大家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基于国家安全的国家意志,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共振;国家意志正在强势复苏、重新崛起。这是一种正在生发的全球性文化现象,也是最近一两年我们银行业突然感到“受约束太多”的重要原因。

    社会文化反映着时代动向和国家意志的消长。影视作品,特别是商业制作的电影,作为大众文化和大众潜意识的一种集中表现,是观察社会文化的最好载体。

    2017年,有三部影片震撼人心:中国的商业大片《战狼2》、印度的商业大片《摔跤吧,爸爸》、土耳其的商业大片《山2》。这三部影片讲述的不是“个人”,而是“国家”。其中,都有一处令人刻骨铭心的镜头:国旗升起。这正是国家的象征。

    这些影片票房都十分火爆,因为在日益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她们呼应了必须重新崛起也正在崛起的“国家意志”,这一切,建立在“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全与尊严”之上。如果进一步分析三部影片的诞生地,你会发现,她们所在的地理范围,刚好处于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在很大程度上,三部影片可视为人类文明的共振。

    毫无疑问,基于国家安全的国家意志,正在重新崛起。

    这也是一种“边界”的“重建”。金融安全、开放中的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我们必须意识到,在基于国家安全的国家意志面前,涉及到金融安全的一切行为,必须划清边界,任何“擦边球”、任何所谓的“创新”,都必须制止或约束到界内。

    重建边界的时代,已经来临。

    五、重建两个边界

    的确,这些年我们老是讲“融合”,讲“跨界”,一些十分必要的边界已经模糊,现在必须“重建”。大而言之,新时期,牢记初心、回归本源,不也是一种“边界”的“重建”吗?

    回到具体工作。对农商银行而言,目前必须在观念上重建两个十分关键的边界:一是“先进”与“落后”的边界,二是“差异化”与“同质化”的边界。

    1.在客户层,重建“先进”与“落后”的边界。“先进”与落后的“边界”,首先存在于客户层面:我认为,是否善于做小微客户,才是当前界定各家农商银行“先进”与“落后”的重要边界。

    2.在业务层面,重建“同质化”与“差异化”的边界。究竟什么是“同质化”?什么是“差异化”?我认为,如果把我做的是“A”你做的不是“A”当做“同质化”与“差异化”的边界,那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实践已经证明,在信息化时代,在创新可以“秒抄”、技术可以“秒用”、合作可以“秒成”的时代,总体上看,“同质化”是永恒的,所谓的“差异化”,只是暂时的,甚至有时根本不存在。那么,在业务层面,“同质化”与“差异化”的边界究竟是什么?我认为真正边界是:提供服务的速度,也就是“快”与“慢”!

    举个例子。几年前,有领导建议推广某银行做小微业务的经验,于是大家都去学习,学会了他们线下的小微贷技术,包括同城的竞争者,也会了。大家都做这个业务,“差异化”没了,又“同质化”了。但是,这家银行厉害,它知道“同质化”与“差异化”的边界究竟是什么,马上快速应用IT技术重建边界,以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智能化快捷服务再次实现了“差异化”。再后来,大家通过“抄袭”,也学会了线上线下融合,可是一扭头,那家银行已经通过更高端的供应链金融,打开了更快捷服务小微的新局面——凭借一个“快”字,这家银行一直保持着“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六、10字决胜未来

    下一步怎么做?

    谈到下一步怎么做,我必须再强调一点:农商银行一定要真正意识到自身的优势,所谓“互联网金融”,根本不可怕;“金融科技”,也不过是工具而已,拿来用就是了。

    银行业区域竞争到底谁怕谁?真相是:大行怕股份行,股份行怕互联网,互联网怕城商行,城商行怕农商银行和农信社。农商银行的区域优势究竟在哪里?就在地熟人熟根深、能够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灵活协同。

    不要妄自菲薄。因为农商银行能够决胜未来。农商银行决胜未来的战略抉择,我用10个字来概括:“俗”“数商”“快银行”“适度规模”。

    1.俗

    这个字,强调了“入乡随俗”的意思。就是说,真懂客户,真能“投其所好,送其所要”。真懂客户不容易,首先要对客户进行分层,例如按年龄分层,有一个重要群体是“九零后”,必须抓住。怎么抓?关键要在“俗”字上做文章。

    先说个银行业之外的“土”案例。有一座庙,很简陋,可是很多人包括年轻人都跑过去,香火鼎盛。因为它抓住了分层客户的“俗”,它简直俗得出神入化:有一尊神仙手里居然握着方向盘,那是“车神”。这片农村山头的土庙,一年的收益远远超过距此不远的国家级名胜古迹。怎么做到的?就是一个字:“俗”,因需而为,直指人心。

    再看一个“洋”案例。今年夏天,邮储银行推出了一批海报,与相关活动相匹配,宣传效果非常好。猛一看你会以为没什么,帅哥美女大长腿,咱也能做出来。你错了,那不是普通海报,它是专给九零后看的,采用了九零后最懂的“星座语言”——它抓住了目标客群的文化特征,这也是一种“俗”。

    今天我们重点探讨的“常山模式”,也是“俗”的一种,“归根、深根、札根”,通过打“邻居牌”和“亲情牌”,入乡随俗,直指人心。

    2.数商

    这个词是我“硬造”的。以前讲“智商”“情商”,现在,“数商”对农商银行更重要。“数商”,主要指数据意识、IT应用能力、大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如果拿“互联网思维”来参照,“数商”可以简单对应为“大数据思维”。

    IT、数据、大数据对农商银行的重要作用,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在此我只强调两点:

    一是,一切皆可“数”化,加强“元资产”建设。

    “元资产”是我在2016年提出的新概念,当时给它的定义是:

    特指数字化时代银行的“数据”资产。它是未来银行业“最基础的资产”“资产中的资产”,所以用“元”字指代。“元资产”主要包括银行已经累积的一切存量客户信息,以及辖内一切潜在客户的必要信息。这些信息转化为“元资产”的前提是:经过数据清洗、准确、及时、数字化、标准化、合法依规获取、合法依规应用。未来,“元资产”将与相关的隐含金融需求的外围“大数据”一起,成为银行产品和服务的精准制造者、送达者。

    二是,培养既善于分析客户数据,又善于把客户“数”化的自有人才。

    3.快银行

    有了“数商”,建设“快银行”就会得心应手。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未来金融生态中,最有吸引力的,必定是“快银行”,它将吸引更多客户、合作者,并成为同行的“引领”者。

    “快银行”也是我在2016年提出的新概念,当时给它的定义是:

    基于移动网络,借助先进技术、理念,实现内部各部门间快捷高效协同,并同时实现外部各项服务快速创新、快捷稳妥送达的银行,称为“快银行”。快银行以“数据”为核心资源,以大数据应用为基本特征,以基于大数据风控的智能化移动信贷为重要业务,以支农支小支微为鲜明特色,以互联网普惠金融为长期目标。

    “快银行”建设方面,全国标杆银行亳州药都农商银行,树立了典范。在中国银行业,药都农商银行率先基于政府大数据风控,实现辖内普惠式、智能化移动信贷服务。它的一款大数据产品“金农易贷”,线上线下结合,在一个小小的县域,8、9个月的时间用信就超过100亿元、服务农户超过10万户,新增小微客户之多,令人惊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药都银行的数据应用,并非仅仅依靠政府提供,自有数据在目前业务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药都模式”完全可以复制,并不是说,他们用了政府数据,你拿不到政府数据就做不了,不是那么回事。实践证明,主要依靠自有数据,同样能够推动“快银行”建设。这方面,昌乐农商银行就作出了表率。

    4.适度规模

    经济的新常态,已经从根本上制约了农商银行的“速度”“规模”。未来的经济增长趋势,已经决定了我们必须接受“适度规模”,必须放弃“快速做大”的理想,在国家政策界定的范围内,通过“质量”、精细化服务,成就价值。

    “质量”时代已经到来。对农商银行而言,“带着风险狂奔”“带着野蛮疯长”的“速度”“规模”时代,即将一去不返。至少,“时间窗口”正在关闭。

    至此,我做个小结:以上“俗”“数商”“快银行”“适度规模”这十个字,可用“俗”+“快”或“常山模式”+“药都模式”概括之。前者是扎根,后者是工具的提升。

    这正是我们农商银行决胜未来的法宝。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