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7年12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山沟沟里传笑声
山西省供销合作社驻武乡县扶贫工作队帮扶楼则裕村兴办养猪场纪实
郎卫国

    “张处长,您的建议太好了。养殖场的猪再有十来天就要出栏了,看这猪长得多好呀,膘肥体壮,每头都在300斤以上。”11月20日,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楼则峪村的养殖场里不时传出阵阵笑声。

    初冬的太行山寒气袭人,但楼则峪村这个山沟沟却被山西省供销合作社扶贫队帮扶的养猪场催生出了浓浓的春意。

    实地调查

    开出脱贫良方

    楼则峪村位于武乡县石北乡西北角的太行山深处。由于山大沟深,土地零散,村里没有任何经济产业,一直是贫困村。年轻人靠外出打工赚钱养家,老年人和妇女在家种地。在全村223户640口人中,有70户246口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2016年,省社扶贫工作队来了以后,通过走村入户摸底调查,摸清了贫困的根源。扶贫工作队长张宏才结合楼则峪村坡陡草密、荒地多的实际情况,为楼则峪村开出脱贫良方——养猪。通过和村民集体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发展养猪业大有潜力。方案通过后,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张宏才队长和扶贫队员跑遍了楼则峪村的山山水水,最终在远离村庄3公里外的一条小山沟里找到了一个靠坡朝阳、左右挡风的山洼地。这块地不需要很大的工程,经过简单平整就能整修出一个占地10余亩且非常适合养猪的理想场地。

    接着,张宏才又从省城聘请专家设计了一个自动化程度很高的现代化养猪场。设计方案出来后,张宏才又张罗起“钱”的事。通过种种方法筹集到开办猪场所需的150万元。这150万元中,通过交通部门要回10万元,用于修通从村边到猪场的水泥路。同时,从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引进20万元作为股金入股养猪场,其余还包括协调扶贫资金60万元、向当地政府申请村集体资金35万元及发动村里5个富裕户入股的25万元。资金到位后,扶贫工作队又加班加点保质施工。不到半年时间,一个自动上料、喂水、排粪的现代化养猪场建成了。

    寻找技术

    让贫困户真正受益

    为保障养殖技术和产品销路,张宏才回到自己家乡文水县找到以养殖业闻名全省的大象集团。经过多次协商,最终决定由大象集团提供技术、仔猪并负责收购成猪,而村养猪场则成为大象集团的养猪基地。

    今年7月底,1000头小猪仔正式入驻养猪场。为确保养猪场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运转模式,张宏才又帮助养猪场成立了聚众富养殖专业合作社。既是村干部又是股东的王树兵出任理事长,妇女主任王补娥和贫困户王勇胜为专职饲养员。

    “真没想到我们两个人就能管理1000头猪,过去自己在家喂养2、3头猪就累死人了。”王补娥虽然满头大汗,见了扶贫队却笑得合不拢嘴。自当上饲养员后,她就以场为家,一天24小时吃住在猪场。见我们采访猪场,话匣子一下打开了:“我家三口人,儿子上大学,每年都为儿子的学费发愁。我现在每天工资80元,不仅儿子的学费有了着落,我家也脱贫了,日子终于有了盼头。”另一名饲养员王勇胜正在维修上料机,问他为啥不请修理工?他腼腆地说:“小毛病自己就能处理了,省下一个是一个。猪场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

    据介绍,出栏后,除去成本,每头猪能净挣200元,1000头猪就是20万元,一年出栏3次就是60万元。这样,楼则峪村200余名贫困户仅养猪每年人均可增收2000元左右。

    一个点子做大一个产业,一条路子富裕一个村庄。张宏才带领扶贫队员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用实际行动推动了楼则峪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山西省供销合作社精准扶贫找准了方向,也为如何找到贫困村贫困根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脱贫产业、让贫困户持续长远脱贫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