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7年11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霜重情愈浓

王建喜 罡风

    深秋,是广东省仁化县红山镇最美的季节。历经浓重的霜冻,一树树红叶色彩斑斓,显得更为绚丽夺目,让人不禁驻足凝望。1986年,19岁的谭宗志被招进红山镇供销合作社。他没想到,这一干就是30年;更没想到,他与这个边远小镇结下了不解之缘。

    “偷师学艺”为茶农

    福建省安溪县是中外闻名的“乌龙茶之乡”。踏入安溪,遍地是茶厂、茶庄。

    这一天,某茶厂来了一位30岁左右的年轻人。这年轻人工作十分卖力,经常加班加点。他还十分好学,对茶叶加工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留意。他常与老师傅套近乎,不断地问这问那,还不时掏出笔记本记录。茶厂老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半个多月后,他把这个年轻人叫到办公室,黑着脸说:“我看你不像打工仔,老实交代你是干什么的?是不是‘卧底’?不说实话,我就报警。”年轻人眼看瞒不下去,只好承认自己名叫谭宗志,来自广东,是红山镇供销合作社主任。茶厂老板半信半疑,在他印象里,广东遍地是黄金,堂堂一个拿“铁饭碗”的会来此打工学艺?说不定是骗子呢?谭宗志连忙掏出工作证自证清白,并诚恳地说道:“我学习乌龙茶制作工艺可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家乡的父老乡亲!”

    说着,他打开随身的广东地图,边比划、边解释。仁化红山镇是一个集老、少、边、穷为一体的粤北山区镇。这里虽然穷,但民风淳朴,茶叶品质好,有上千年的种茶历史。在唐朝,仁化银毫就已载入了陆羽的《茶经》。茶厂老板走南闯北,听说过粤北银毫,说:“80年代我就喝过你们的银毫,还挺贵的,当时好像卖到七八百元一斤。但是,卖茶是茶农的事,与供销合作社何干?”谭宗志忙说:“供销合作社不就是为农民服务的吗。茶叶虽说一直是红山当地农民的经济支柱,可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再加上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红山茶叶销售价格一落千丈。每斤茶叶从原来的几百元下跌到每斤十七八元,最低价甚至只有四五元,造成大量茶叶积压。许多茶农见赚不到钱,干脆放弃对茶叶的管理。全镇几千亩茶园处于抛荒状态,有的农户甚至把老茶树砍掉,改种其他经济作物。我是土生土长的红山人,看着心疼啊。”“既然这样,你们供销合作社出钱收茶就得了。”谭宗志说:“我在供销合作社摸爬滚打了十来年,觉得要把企业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就必须恢复供销合作社传统主营业务,改变经营方式。而红山的特色产业是茶,必须以茶作为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民的抓手。但是,红山的茶叶品种单一、质量不高,要想赢得足够的市场份额,就必须开展白毛茶产品多样化的加工和研制。只是茶叶加工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技术活,必须要有真本领。我过去从没搞过茶,想来想去,要学真本事,必须到安溪来。”说到这里,谭宗志有些不好意思起来,起身道歉。茶厂老板被谭宗志一番诚意打动了,他动情地说:“谭主任,我也是茶农出身,知道其中的辛苦。我愿意无偿把相关制茶技术教给你们!”谭宗志激动地紧紧握着老板的手,连声道谢:“我回去后,打算先在供销合作社自办的100多亩茶场做实验示范基地。”

    就这样,谭宗志率领班子成员7次往返福建安溪跟班学艺达3个多月之久。回来后,他亲自摸索,几经失败,终于在2003年下半年,成功研制出具有红山茶特色的乌龙茶,取名“丹霞绿乌龙茶”。当年就销售了10吨,销售额达56万元,实现利润12.5万元,打响了第一炮。随后,在相关专家指导下,成功研制出“丹霞普洱茶”“丹霞冰鲜茶”“丹霞白茶”和“丹霞红茶”等多个新品种,上市后经济效益很好。

    2008年,谭宗志率先在全县注册成立了第一个合作社——红山镇富农茶叶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全镇现有茶园面积约1.26万亩,年产干茶约200吨,销售额达1200余万元。仅这一项,全镇户平均收入达到3400元左右,有640余户茶农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茶酒专利留家乡

    茶青一般可分“春茶、夏茶、秋茶”。一般来说,外来茶叶加工厂从自身利益出发,只收购春茶,不收夏茶和秋茶。这样就导致茶青大量积压,茶农们对此忧心忡忡。谭宗志急茶农之所急,立即给县、市两级供销合作社打报告,请求予以支持。市社最后决定贷款100万元,将茶农的茶青全部收购。

    茶青收上来了,但如何处理又是个大问题。望着堆积如山的茶青,谭宗志心里不免有点发毛:“如果处理得不及时,茶青一旦毁坏,将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一定要想办法另寻出路!”发酵的茶青堆里散发出的淡淡酒味刺激着谭宗志的味觉。突然,他灵光一闪:“能不能用茶叶来酿酒呢?”

    说干就干!谭宗志立即组织队伍攻关。但是,他们遍查资料,却未发现有茶叶酿酒的记录。即使有,也是三言两语、模棱两可,毫无参考价值。谭宗志只能与同事们反复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种以茶叶为原料的新型白酒横空出世,在当地引起了轰动!有关专家品尝过后认为,这种茶酒不但保留了传统白酒的醇厚,更注入了茶叶特有的清香,饮后回甘、十分惬意。

    2015年,谭宗志正式向国家商标局提出了专利申请,得到批准,并予以公示。没过多久,谭宗志就接到了出200万元购买此项专利的电话。

    200万元!谭宗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卖,还是不卖?他一下子陷入了痛苦的思考和抉择之中。他想起父亲一辈子在供销合作社,任劳任怨、不图回报地为农民服务;他想起了1998年,刚担任供销合作社主任过第一个春节时的情景。当时为了筹集购买农资的经费,他把家里的全部积蓄都拿了出来。大年三十晚上,身无分文,整个春节都不敢出门……不过他想的最多的还是红山的茶农们。本来,这项专利技术就是为他们解决茶叶出路的,就应该让它留在家乡。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拒绝了来自于全国各地的诱惑。

    谭宗志深深地懂得,作为供销合作社人,最重要的就是把服务农民、服务基层的供销精神传承下去。2016年,他鼓励自己的儿子也加入到供销合作社这个大家庭,继续传承着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精神!

    (作者单位:广东韶关供销合作联社)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