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7年11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家家有产业 脱贫不再愁
陕西陇县建设“双百”基地扶贫见实效
本报记者 白琦瑛

    “这里的环境非常适合中药材,种得好的农户,今年一亩地赚了9000元。”陕西省陇县东南镇盘艾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波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

    坐落在陕甘宁三省交汇地的陇县,是国家扶贫重点县和六盘山片区县,有贫困村103个。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及各级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要求,陇县县委、县政府探索推进“菜单式”扶贫模式,即政府“配菜”、贫困户“点菜”、相关部门和镇政府“上菜”、考核绩效“评菜”,按照“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思路,创建“双百”产业扶贫基地,实现建立100个产业扶贫基地、每个扶贫基地带动100户贫困户的带动作用,促进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走出了一条就业扶贫新路子,盘艾村就是陇县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换产业

    粮食变药材助增收

    “产业示范引领区域发展,辐射带动贫困户持续创收”是陇县盘艾村为带动农民脱贫而谋划的发展道路。

    近年来,为配合县、镇“菜单式”脱贫产业申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驻村第一书记杨波与村“两委”结合盘艾村早晚温差大,光照充足,具备种植中药材的优越地理条件,以及村上有一半以上群众是当年本地大潭湾药厂的职工,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的情况,决定在当地试验发展中药材产业。

    “农民种了一辈子的粮食,突然改种中药材,心里多少是没底的。”杨波告诉记者,为能顺利发展药材产业,杨波与村“两委”组织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前往宝鸡陈仓区博仁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凤翔县简式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彪角镇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等观摩学习种植技术,充分发挥党员带动作用,为当地发展中药材产业奠定了基础。“通过学习考察,大家心里多少有点数,对下一步组织发展也有很大帮助。”杨波说道。

    经过杨波和村组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多次考察了解,农技专家对盘艾村种植土地的实地调研和科学实验分析表明,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土壤酸碱等各项指标均符合丹参生长。这下,更坚定了村干部们的信心,大家一致决定带领贫困户试种丹参。

    要发展产业,就需要科学管理,就要有组织、有技术。为让中药材种植走上正轨,2016年11月,盘艾村由4名村干部发起成立了陇县富鑫中草药合作社,积极吸纳贫困户入股加入合作社,目前共有社员90户。

    “合作社成立后,我们经常到村里开展技术培训,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群众熟悉掌握丹参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宝鸡市渭滨区农技推广中心教授吕会霞告诉记者,丹参的种植技术相对其他药材来说比较简单,只要农民按照培训要求完成种植,助农脱贫效果显著。

    “去年我种的玉米1亩产量500公斤,才卖了800元,试着种了1亩多丹参,就卖到了5000元,真是没想到!要是销路能保障,我准备再种2亩丹参。”二组的贫困户谢建国兴奋地说。据杨波介绍,陕西大秦农夫有限公司与盘艾村进行了对接,初步签订了订单式生产供销合同,大秦公司提供120吨有机肥用于药材种植,同时试种20亩黄芪、独活、柴胡、芍药、党参等药种,帮助盘艾村实现药材产业规模化、可持续发展,让村里的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

    零投入

    小蘑菇开启致富路

    “按照一个菌袋1元保底,一个大棚可以种8000个菌袋,这一茬至少可以保障收入8000元,一年4茬下来的话,一个棚就能赚两三万元呢。”温水镇党委书记周玮如是说。

    “借袋还菇”是陇县宏勃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助农脱贫而提出的一种发展方式。“我们通过实行‘三免一借两保障’的方式来保障参与‘借袋还菇’的贫困户增收,即由基地免费向贫困户提供一个菌棚,并提供水电和技术培训。每个大棚借菌袋8000袋,出菇后以保底价回收香菇销售。通过与贫困户签订利益共享协议,带动贫困家庭发展产业,真正实现脱贫致富。”该合作社理事长李晓宏告诉记者,第一批进入合作社的22户贫困户已完成了结算,第二批共有93户贫困户也加入生产。

    “针对一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我们通过采取参股分红的方式,用产业扶持资金作为股金入股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增收。”周玮向记者介绍,目前,已有周边三个乡镇的1414户贫困户入股,以5000元/户股金入股,每年可得保底分红350元/户。此外,合作社还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园区现有务工人员约150名,其中,贫困户与低收入家庭约76名,月工资1800元,人均年收入2万元。

    据了解,为进一步拓宽发展渠道,合作社成立了宏盛农牧有限公司,并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机制,推进产业发展。目前,该合作社已建成日光温室45座、10连栋温室4座、蔬菜大棚100座、2吨烘烤房1座、600吨冷库1座、工厂化生产车间5000平方米。

    “对于有创业意愿的贫困户,通过‘借袋还菇’模式的孵化,我们依托基地为其提供全程技术支撑,政府通过产业扶持资金和贴息贷款为其提供资金支撑,公司提供营销支撑,贫困户采取自建、联合建等形式发展产业,从而实现创业致富。”李晓宏表示,合作社现已新扩建大棚100座,新集川镇、固关镇新建大棚各100座,建成后2018年可吸纳450户贫困户通过“借袋还菇”发展食用菌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记者手记

    在这里,脱贫是认真的

    脱贫攻坚,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工作,在陕西省陇县开展得有声有色有实效。在这次深入基层看变化的采访中,记者深切体会到了真扶贫、扶真贫为农民致富带来的变化。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下,陇县县委、县政府培养人才、扶持产业、建立基地,结合贫困农民实际谋致富,把脱贫产业精准到户,真正做到“菜单式”扶贫。

    张永科,一家4口人只能靠家里的几亩地过日子,碰到天干地旱的情况生活更是艰难,借助县、乡政府打造“双百”产业基地,为农民提供就业的机会,他加入到了绿能牧业有限公司。每天清理羊舍、喂饲料、喂水,工作易上手,每月还有工资,实实在在地让张永科家的生活有了保障。“在这上班管吃管住,一个月还有将近3000元的工资,每个月还给4天假,这可比种地容易,还赚得多。”张永科洋溢着一脸的幸福说道。

    在陇县,像张永科一样得到帮助的还有很多。陇县产业扶贫不仅让贫困户有活干,更让留守老人妇女有了为家挣钱的机会。

    “这虎头鞋真可爱,棉坎肩也好看,质量看起来也很不错!”在记者朋友圈受到青睐的这些手工制品都出自关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在这个小型加工厂的背后,是整个城关镇高楞村的留守妇女老人,她们用自己的手艺,为家里增添了一份收入,也为关山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养羊、种药、做手工,从生产到文化,陇县将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在各个产业,落实到每个贫困户。

    要脱贫就要有产业,有产业脱贫才能可持续。陇县建100个产业基地,每个基地带动100个贫困户的“双百”工程让农民脱贫不再是空想。

    在陇县,助农脱贫致富他们是认真的!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