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森林覆盖率66%,林农手中有金融价值的抵押物主要是林权,所以怎样盘活林权是带动山区、老区发展,让金融之水流向林区需要重点思考的。”福建银监局党委书记、局长赵杰在银监会第139场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在林业金融服务和林权抵押贷款方面,福建农信系统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创新。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副书记、主任张镇雄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福建农信积极践行中央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的部署,从惠农、富农以及保护生态的角度出发,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问题症结、精准施策,在林业金融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福建农信林业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和林农贷款投放长期保持“三个全省第一”。
难题一:林农前期造林阶段融资难 / 破解:推出免抵押免担保的“惠林卡”
造林初期往往是林农最需要资金的阶段,这段时间林农没有林权资产可以抵押,资金非常难筹到。
为此福建农信主动对接,林农只要拿到身份证、结婚证、林地承包证这“三证”就能到农信社办理贷款,期限5年,循环使用,而且利率比较优惠,在林农造林初期最需要资金的时候及时给予支持。
例如,在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县,村民钟某看到林下经济发展的前景,想承包林下种果却筹不到钱,武平农信社了解到情况后,给他办了一张“惠林卡”,仅1天时间就贷到了20万元,他用这笔资金一边种果树,一边发展林下经济,逐步建成了“四季果园”,生活蒸蒸日上。现在他每提到农信社办理的“惠林卡”都赞不绝口,一直感谢国家的政策好,农信社的服务好。
难题二:林业成林以后林权抵押评估难、流转收储难 / 破解:推出林权间接抵押、可由政府收储的“福林贷”
林权评估专业性很强,流转变现政策风险大,林农往往守着青山却“告贷无门”,虽然有一大片林权,但是流转、评估比较难,抵押贷款也非常难。
福建农信创新思路,在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三明市首创推出“福林贷”模式,由众多林农出资成立合作社并设立担保基金,为林农提供担保,林农再把林权作为反担保给合作社,对林权实行免评估并在林业部门统一备案。一旦贷款形成不良,可由政府林权收储中心统一收储。
该模式改林权直接抵押为间接抵押,变林权抵债为政府收储,破解了林权评估、抵押、流转和收储难题,一经推广就广受欢迎,并得到了中央和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
例如,三明市饱饭坑村的林业资源特别丰富,但是因为受林权评估、流转两大难题影响,授信覆盖面比较低,三明农商银行推出“福林贷”后,仅半年时间,该村授信覆盖面从不到10%提高到50%以上。
今年8月份,福建省金融办专门召开了“福林贷”现场推介会。仅3个月时间,福建农信就授信了3.39亿元,惠及3837户林农,推动成立了300多个村级林业担保基金和专业的合作社。
难题三:贷款期限与林木生命周期不匹配 / 破解:推出超长期限的“林权抵押按揭贷款”
苗木成长期快的要7-8年,慢的需要20-30年。银行贷款期限一般是1-3年,很难跟林业生命周期匹配。
为此,福建农信集思广益,大胆创新,推出了“林权抵押按揭贷款”模式,最长贷款期限可达30年,同时委托专业的托管公司对抵押林权进行管护,配套相应政策性的林业保险,对森林火灾、病虫害等自然风险进行转移,出现不良时由林权收储公司负责收储,破解了之前期限不匹配的难题。
三明市大田县有家森展林业有限公司,业务规模在当地颇有影响力,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养护资金。原先该公司主要依靠社会融资和银行短期贷款满足资金需求,筹资和转贷成本高。当地农信社了解这个企业的难处后,与中闽林权收储公司合作,向其发放了125万元、期限20年的“林权抵押按揭贷款”,有效满足该企业长期的造林、抚育资金需求。
“下阶段,福建农信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发挥农村金融、普惠金融、民生金融三大主力军作用,为助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做出新的贡献。”张镇雄说。
据悉,福建银监局引领福建银行业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政府推进集体林权改革为契机,大力开展以森林资源资产抵押为核心的金融服务创新,盘活林业资源,探索金融支持林业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据统计,福建银行业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53.77亿元,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和生态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近3年来,辖区银行业累计发放林业贷款398.25亿元,大力支持造林绿化、森林抚育、林产品加工,惠及林业企业、林农近14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