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11日,在第十八届国产高浓度磷复肥产销会期间,由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联合主办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农化新业态”专题报告会在湖北省武汉洲际酒店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来自农业部、行业协会的领导,以及主流生产、流通企业代表200余人出席会议。本次大会以“顺应需求侧变化,推动供给侧改革”为主题,通过分析农资行业出现的“四新”,探讨当前农业发展中面临的耕地与土壤问题、面源污染问题、农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传统农资企业转型升级等“四急”的解决之策,为行业未来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指导与建议。
科学施肥,守护耕地
耕地质量是由地力、土壤健康状况和基础设施构成的满足农产品持续输出和质量安全的能力。农业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李荣介绍说,目前,全国高、中、低等级耕地占比分别为27.3%、44.8%、27.9%,主要存在耕地基础地力后劲不足、土壤养分严重失衡、土壤生态功能严重退化、耕地区域化退化严重等四大问题。除了自然环境因素,过度开发、重用轻养、过量或不合理施肥、配套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是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李荣认为,要解决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必须创新思路,突出重点,通过建立耕地质量建设与长效保护机制,采取耕地修复保护、环境污染治理、调整种植业结构和扩大轮作休耕试点等措施,实现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针对当前许多人对化肥与土壤关系的认知误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中心主任、教授张福锁在会上作了澄清。他首先对化肥在现代农业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出了肯定,同时指出单位面积施肥量过高、经济作物施肥过多、农民缺乏科学用肥知识和习惯等因素才是导致土壤问题的罪魁祸首。他认为,保护耕地与土壤健康的关键不在于抛弃化肥,而在于提高工艺和施肥技术。与传统有机肥相比,化肥是现代工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结合的产物,能够准确计量供应,实现高效绿色增产,支撑和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和人口的营养需求,化肥与微生物有机肥是相辅相成,而非简单替代的关系。
健康的食物来源于健康的作物,而健康的作物来源于健康的土壤。随着国内土壤污染与耕地质量下降问题的日益凸显,土壤治理与修复为农资企业打开了新的市场。湖北祥云(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农化研发经理汪自松认为,对于农资企业来说,虽然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但没有商业价值的土壤修复是不可持续的。要解决土壤健康与粮食安全问题,根本上需要依靠可靠的功能化肥料产品+完善的农化服务,实现“和”的施肥理念,即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相结合、有机无机相结合、有机与微生物及其他助剂相结合,通过科学配比达到平衡施肥、节本增效的作用。其中,以功能型微生物菌肥、矿源腐植酸有机肥、缓控释中微量元素肥为代表的新型生态健康肥,在保障土壤和作物健康方面至关重要。
粮安天下,无“微”不至
面对国内耕地质量日益下降与面源污染亟待解决的现状,具有土壤修复与提质增效功能的生态型肥料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据了解,微生物肥料产业有一套完整的研发、生产及服务、监测体系,其在功能性、作用机理、用量、品种组合、组合控制等方面有着许多复杂、严格、科学的要求。从国家层面来讲,菌种来源、检测方法、标准制定、行政管理等每一个环节,都会对农业生态、粮食安全、行业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仅要求数量的安全,也要求质量的安全。“粮安天下”理念的实现,离不开微生物肥料和中微量元素肥料的发展。农业部微生物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李俊介绍说,据相关增产试验数据显示,因具有主动调控性、多元互作性、全程参与性等特点,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料是实现化肥“减施增效”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微生物肥料标准体系基本建成,核心企业群与产业基本形成。截至2017年10月,国内的微生物肥料生产企业总数达到1200个,农业部登记产品3920个,年产量突破1500万吨,年产总值达300亿元,肥料累积应用面积超过3亿亩,已成为生物产业和生物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俊表示,“十三五”期间,农用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产品是土壤修复及改良、微生物等特色功能产品。对此,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石磊深表赞同。他认为,中国的肥料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产和集约化作物种植模式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农业生产对中微量元素肥料以及功能型微生物肥料的需求。
作为功能型微生物肥的倡导者,北京航天恒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海明在会上表示,当前微生物肥市场存在虚假繁荣的现象,微生物肥固氮解磷解钾的功能被过分夸大。他认为,由于中微量元素与NPK之间存在普遍的拮抗矛盾,因此必须借助功能型微生物的代谢来实现单质元素的改性和营养释放。在减肥增效的过程中,微生物只是工具作用,关键在于以肥促根,通过功能型微生物的定植、生防、促进根系木质化、提升地温等功效,实现作物的减肥减药,抗病抗逆。
转型升级,赢在服务
现代社会的持续进步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出现的新变化,对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其中,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同时也迫使农资行业必须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资干农资,使传统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服务体系与现代工业与社会化服务业的发展相匹配,不再将农资作为单纯的终端产品来看待,而是以终端产品与中间产品的融合体来重新认识农资产品在农业价值链条中的定位,从而实现由农资生产、流通商向“生产+服务”型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商的转型升级。
农业服务是整个农业产业链的战略制高点,也是引领农业价值链升级的关键所在。会上,江西开门子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方秋保以其他行业的转型升级为例,对农资企业综合创新发展的思路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也为农资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农资企业可以根据地域特色,研发生产差异化的农机装备,以现代化农机为突破口,由传统农资生产商向生产服务商转型,向农业产业链的增值领域延伸。
金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祥对金丰公社在农业全产业链服务方面的模式创新进行了分享。他介绍说,金丰公社是一个开放、协同、共享农业服务的平台,所有的参与者在这个平台上共同为农民提供各具优势的服务,这种模式决定了其不是一个生产产品的农资提供商,也不单独提供具体的农化服务,而是联动国内外优质行业资源创造价值的农业服务平台。对具有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型农业服务企业而言,金丰公社是他们的孵化器,能够加速新技术落地推广;对传统农化企业而言,金丰公社将为他们向服务转型提供加速器。
除了向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综合性农业服务平台的构建,则为农资企业由渠道向服务转型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京东农服的郭强认为,当前农民对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正品保障,包括优质的农资产品和可靠的种植管理方案;二是通过有效的技术指导实现作物的高产、增效及增收;三是经济实惠,以合理的投入提升价值。对此,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植物营养研究所所长曹国鑫表示,中国农业迫切需要提高农资分销和农业服务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资源配置能力,从需求侧出发,基于市场调节优化配置产品和服务资源。他认为,线上应该建设作物社交泛连接平台,线上专家和专业技术团队与新农人、农资经销商等进行充分互动,同时在线下搭建具有专业作物服务能力的平台,输出农资产品、全程作物解决方案等,通过线上与线下的联动,来实现产业链服务的落地。
对于农资及农业企业向生产服务的转型,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农业板块运营总监孙小永也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他认为,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联合农资、金融、种植技术、物流、农产品电商等各领域专家企业共同打造农业服务全产业链共享平台,从而推进农业服务的标准化、数据化,助力农业现代化转型。
此外,在本次专题报告会上,华农(北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黄小兵、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周海、山东史丹利测土实验室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勤政等,分别就农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无人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测土配方商业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