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7年11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国海外农业投资转求高品质


    本报讯  日媒称,随着中国优质耕地的减少、14亿国民食品消费的增长,中国农业相关公司从数十年前起就开始购买和租赁海外土地。早期的投资对象大多是发展中国家,而且这种投资自2006年至2008年粮食价格飙升的全球粮食危机时起开始加速。

    据日本《富士产经商报》近日报道,最近,中国人不仅消费量大增,而且越来越青睐高品质、范围广泛的食品,这就需要进一步确保粮食来源。中国消费的猪肉和全脂奶粉占到全世界流通量的50%,消费的大豆和大米约占全球流通量的1/3。随着全球粮食危机的缓解,中国企业将投资对象转向更加发达的国家,开始收购能够生产出在国内大城市畅销产品的企业和农场。

    据美国企业研究所和美国传统基金会统计的数据,中国企业自2005年以后,在海外进行的农业相关投资总额达到约520亿美元,食品行业相关投资项目在过去6年内增加了3倍。

    毕马威农业业务全球主管伊恩·普劳德富特指出:“中国企业越来越明显的倾向是,寻求收购真正优质的食品业务,不再像过去那样,不管什么食品业务都去收购。不过,它们不是为了获得生产设施,而是追求故事性和品牌。”

    上海鹏欣集团在新西兰和巴西拥有奶酪畜牧业设施和粮食贸易业务。据一位匿名接受采访的公关部负责人称,该公司正在寻找能够在上海那样的市场迅速创造效益的发达国家知名品牌。该公司越来越看重既有品质,开始追求可向超市空运的生鲜品和需要大规模土地来饲养的食用肉等高收益率产品。

    中国月亮湖投资公司2016年3月以约2.8亿澳元(约合2.2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最大畜牧业企业范迪门地公司。中国企业希望通过将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的生乳直接空运至中国东部的宁波市,最大限度地利用该岛“绿色环保”的形象。

    随着人口增加和收入水平提高,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农场和食品业务的活动很可能会进一步提速。这些企业的事例说明,将来要想获得廉价的食物,中国还需要进一步在海外扩大粮食来源,以满足今后日益增长的人口消费需求。

    (张威威)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