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澎湃广东农信力量 发力南粤脱贫攻坚
广东农信系统积极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蔡 靓

图为广东省联社驻高车塘村 扶贫攻坚工作队长吴昔中(中) 到贫困户家走访。
图为佛冈联社客户经理走访 带动贫困户致富的蔬菜种植基地, 了解贷款使用情况。
图为阳山联社客户经理到贫困户家回访。
图为广东省联社驻高车塘村扶贫攻坚工作队向贫困户发放带崽母牛。
图为封开联社为贫困户发放 黄皮果苗。

    编者按:

    广东,中国第一经济大省,GDP连续28年领跑全国。在实体经济、创新驱动、全面小康等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然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涡轮”吸引粤东西北地区的人力、物力向珠三角流动,粤东西北的经济和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相对缓慢,与珠三角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推动粤东西北地区精准扶贫、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是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之举、党员干部的时代之责、人民群众的热切之盼。

    面对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出的“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动员令,面对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提出的“精准识别精准施策,把脱贫攻坚做细做实”要求,广东农信干部员工积极主动承担起了以金融力量推进精准扶贫的使命与责任。

    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已经吹响。资产总额及存贷款规模持续保持全国农信系统排头兵地位、广东省银行业首位的广东农信,不断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因地制宜、做细做实,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担当,携手贫困群众,前进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

 

    五华县,河东镇,高车塘村。

    夏末秋初,果蔬飘香,田间地头一派生机。村里的柿子树上,星星点点的橙红色挂上了枝头。

    这里是省定贫困村,经济发展历来滞后。地处田少地贫的边远山区,缺项目、缺资金,脱贫之路举步维艰。

    如今,新修的道路平坦畅通,村里的街道干净规整,农户的院子里鸡鸭成群……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积极奋发的脱贫热情,一系列可喜的变化正改变着这个山区小村。

    变化源于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定点帮扶。2016年4月23日,广东省联社扶贫攻坚工作队进驻高车塘村,开始了为期三年的精准扶贫工作。

    “吴书记!坐我的车进城的乡亲越来越多了。”高车塘村贫困户小元,隔老远就看见了广东省联社驻高车塘村扶贫攻坚工作队长、兼村第一书记吴昔中,用力地挥着手,兴奋地说起驻村工作队帮他买的车派上了大用场,拉客人的生意好得不得了。

    正跟小元聊着,在家门口乘凉的老陈又热情地招呼吴昔中和记者进屋喝茶。“吴书记是我们家的‘恩人’,我和儿子的工作,都是吴书记介绍的,终于脱贫啦!快进来坐坐,喝杯茶。”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高车塘村的扶贫实践,是广东农信系统积极推进金融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近日,《中华合作时报》记者深入粤东西北地区扶贫一线采访时发现,广东农信汇聚合力、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的生动实践,正在改写山区群众贫困的历史。

    做细+做实: 精准识别 摸底把脉“扶真贫”

    高车塘村,村委会。

    走进三楼资料室,排列整齐的精准扶贫农户档案旁,四本封面已经有些泛黄的笔记本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吴昔中的驻村《民情日记》。

    每天一篇的《民情日记》,记录着吴昔中在高车塘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案,所见所闻、所思所想。500多个日夜、十余万字的记录,饱含着这位“第一书记”的赤子情怀。

    “扶贫工作充满挑战,驻村生活有苦有乐,一切都在路上。我们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民情日记》中,他写道。

    2016年4月23日,进驻高车塘村的第一天,吴昔中就面临着一个难题: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各不相同,脱贫条件千差万别,怎样才能“扶真贫”“真扶贫”?

    首先要做到精准识别!

    这是精准帮扶的前提,也是事关帮扶成败的关键。

    凭着二十余年农信社工作经历、长期贴近农村、与农民打交道的经验,运用贷款调查、交叉验证的方法,吴昔中很快就创新推出了精准识贫“十问”工作法。

    “十问”即:一问户籍核人口,二问耕地有几亩,三问家中读书郎,四问口粮够不够,五问主要劳动力,六问疾病和医保,七问禽畜养多少,八问住房安全否,九问亲朋周济事,十问脱贫怎帮扶。

    吴昔中将“十问”表格化制成《扶贫“十问”工作底稿》,与工作队员张云泉一起走村入户、摸村况访民情。通过“地毯式”走访,把高车塘村每一家贫困户的人口、劳动力、收入结构等情况登记在底稿上,实现了贫困农户“全覆盖”,为精准施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细致走访过后,279位贫困户,每户人家的鸡肥不肥,牛壮不壮,致贫原因、收入情况等,被详实记录在了底稿上,他都熟记于心。

    “要让每一个字都经得起检验。”他说。

    2016年5月底,广东省联社驻高车塘村扶贫攻坚工作队在梅州市率先完成了第一轮的精准识别。广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实地调研后充分肯定了精准识贫“十问”工作法,要求在全省推广应用。

    为了加强精准扶贫资料和项目建设资料的积累,确保驻村工作有条不紊推进,吴昔中还探索出了“七有”“三同步”建档立卡机制(“七有”即:日常工作“有日志、有周报”,项目实施“有方案、有简报、有佐证材料”,项目完结“有回访、有总结评价”;“三同步”即:每项工作“同步交叉核对、同步录入系统、同步入档保管”)。

    将扶贫工作做细做实,不仅要在“精”字上下功夫,还要在“准”字上做文章。

    驻村工作队将扶贫攻坚措施细化到高车塘村的每一户、每一人。2016年,高效完成了道路硬化,危房改造,向贫困户发放带崽母牛、带崽母羊、鸡苗、鸡饲料,并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等19个精准脱贫帮扶项目,帮助42户108人率先实现脱贫目标,占全村贫困人口的38.71%,为如期全面脱贫夯实了基础。

    建立长效扶贫机制需要更有力的保障措施,为此,驻村工作队发挥农信系统的优势,创新推出“资金变股金”的扶贫方式——由省联社筹集150万元帮扶资金入股五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每年可为高车塘村集体增加11.25万元的收入。

    如今,吴昔中的驻村《民情日记》已经写到了第五本。广东省联社对高车塘村的帮扶故事,还在续写,令人期待。

    “输血”+“造血”: 精准施策 产业扶贫“真扶贫”

    脱贫攻坚,必须啃下“硬骨头”;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如何将以往的“一次性”扶贫变成“细水长流”?

    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多次强调,要重视提高扶贫对象的发展能力、重视发展县域经济、重视通过区域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贫困问题。

    广东农信以培育产业、促进就业为重点建立长效发展机制,注重发挥贫困群众脱贫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将“输血”与“造血”结合,激发了贫困群众创业热情。

    镜头一:

    阳山县,江英村。

    曾木生家的贫困,不等进门就能感受得到——斑驳的木门裂着缝,在门框处摇摇晃晃。进了屋,老曾二女儿大大小小的奖状是黑黑的土墙上唯一的装饰品,一个5瓦的灯泡忽明忽暗。

    “就这个女儿学习好,还得了心脏病,治病欠下的医药费还有一万多

    元没还。我爱人贫血,干不了活,小儿子最近也查出贫血。” 因病致贫的老曾一家看不到生活的希望,直到今年年初,阳山农信社为老曾发放了5万元水电扶贫贷款,用于入股国有性质的水电站,每年可为老曾分红4000元。

    水电扶贫贷,是阳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农信社+政府扶贫担保基金+政府下属企业+贫困户”的合作模式推出的精准扶贫贷款项目,将扶贫贷款转化为优质水电站的股金,解决了贫困户没有致富项目的难题。曾木生就是这个项目的受益者。

    “真没想到,我们也能成股东,自己不用出钱就能领股金分红。”老曾的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他盘算着,领取分红后购入两头黄牛牛犊,再加上打零工的工钱,一年就

    能有一万多元的收入了。

    “阳山农信社的‘水电扶贫贷’给我们全家带来了希望,我们自己再加把劲,很快就能脱贫了。”老曾的眼睛里,闪烁着憧憬。

    阳山县农信联社理事长莫应基向记者介绍,水电扶贫贷项目总额达1.1亿元,通过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输送帮扶资金,用于投向县内优质水电站技改项目的发展,每年向贫困户支付8%的投资分红,有效保证贫困户每年获得稳定的收入,为其发展种养业或创业提供稳定的现金流支持,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据悉,该项目可扶持政府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扶贫户3431户,惠及贫困人口达11172人。

    镜头二:

    佛冈县,关前村。

    贫困户莫其珍的养鸡场坐落在山顶,周围绿草如茵。

    “想起那年,愁死人!这山上的砂糖橘遇上虫灾,只能全部伐掉,全家的生活费、给爱人看病的医药费、两个孩子的学费,都没了。我只能打打零工养家糊口。”时隔三年,老莫讲起来,还有些激动。

    “多亏了农信社给我发放的5万元精准扶贫小额贷款,才把这养鸡场建起来。”老莫感激地说:“放了贷款还不算完,农信社想尽办法帮我们脱贫。”

    莫其珍介绍说,通过佛冈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牵线搭桥”,他和清远天农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协议,合作养殖肉鸡,公司不仅负责提供鸡苗、饲料、养殖技术,肉鸡养成后还按照市场价回购。

    农信社“一帮到底”的工作劲头,让老莫喜出望外。

    “第一批10000只鸡苗要是养得好,每只能有3块钱左右利润,养成一批要125天,算下来一年能挣8、9万。”算着“致富账”,笑意挂在了莫其珍脸上。

    “金融扶贫,不仅需要‘输血’,更需要‘造血’。依托成熟的产业链、项目帮助贫困户‘造血’,更有利于精准扶贫的可持续运转。”佛冈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麦瑞勇说。

    佛冈县农信联社不断扩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覆盖面和渗透率,对贫困户、创业妇女、创业青年、困难党员等做到“扶上马、送一程”,把精准扶贫小额贷款与致富产业项目一起送上门来,帮助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食品企业、兰花种植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个个产业项目的精准对接,让更多莫其珍这样有致富愿望的贫困户梦想成真。

    镜头三:

    阳山县,县城。

    伍红花的番薯干加工厂院子里,整齐地摆放着种植户刚送来的一箱箱番薯。

    过去,苦于资金短缺的她,奔波在田间地头收购番薯,晾晒番薯干。如今,待在家里、吹着风扇、动动手指就能做生意的她,不但成了电商老板娘,还带动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

    巨大的变化源于阳山农信社的两笔“青春贷”贷款,帮助她实现了从贫困户“小伍”到致富带头人“伍总”的“华丽转身”。

    “青春贷”是阳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完善青年创业服务体系、解决创业扶贫融资难题,联合阳山县团委推出的小额免担保精准扶贫信贷产品。创业青年不用再担心拿不出抵押物、找不到担保人而贷不到款——符合条件的青年创业项目贷款将由团县委与农信社成立的阳山县“青春贷”风险补偿基金进行担保。

    两笔贷款如“及时雨”,助力伍红花的番薯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她联合贫困农户成立了“阳农宝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番薯、生姜,还通过收购贫困农户种植的番薯等农作物,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现在,我们的番薯干、姜糖、辣椒酱等特色农产品不仅销往广州、深圳、佛山等大城市,还冲出了国门,卖到了新加坡,每个月销售额能达到10万元。”

    说话间,伍红花身旁的电脑不时传来微信网页版“叮咚叮咚”的新消息提示音——又有新客户询问、下单了。

    底气十足的伍红花,正在酝酿一个更大的计划。

    “我们找到了合伙人,正在建一个大型番薯干加工厂,明年应该能带动150-200位贫困乡亲就业。”对于番薯干事业和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伍红花都信心满满。

    “阳山县物产资源丰富,通过创业浪潮不仅能‘消化’青年劳动力、把人才资源留在当地,还能为贫困农户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致富机会。”阳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莫应基告诉记者,为降低农村贫困创业青年的融资成本,“青春贷”目前年利率仅为5.7%,大大低于其他商业贷款;并且采用了自主循环贷的形式,一次授信、循环使用,方便快捷。

    截至6月末,阳山县农信联社“青春贷”产品已授信36户,授信金额为280万元。

    阳山联社、佛冈联社的金融精准扶贫实践,是广东农信系统以培育产业、促进就业为重点,建立精准扶贫长效发展机制的生动样本。

    放眼广东全省,清新联社创新推出的“农信社贷款+清远鸡文化产业园+政府贴息”的精准扶贫项目;郁南、和平、高州联社推出的土鸡、猕猴桃等多个农业众筹项目;五华联社合理利用政府“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基金”、发放的扶贫基金担保贷款……一系列“量体裁衣”式的金融扶贫产品与服务都收效甚好,推动了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向纵深开展。

    一项项脱贫产业,犹如一粒粒财富种子在南粤大地生根发芽,帮助贫困户开启了脱贫致富之门,朝着有信心、有盼头的日子阔步前行。

    线上+线下:精准发力,模式创造有“绝招”

    四会市。

    仅3个多小时就众筹到10万元,四会农商银行在广东农信“鲜特汇”平台首发的“众筹兰花”项目迎来了开门红。

    “1000盆兰花,每盆100元,全部在‘鲜特汇’平台上预售出去啦!”首位上线众筹项目的兰花种植户莫五妹喜上眉梢。

    与此同时,四会农商银行还通过“现代特色农业贷”向她发放了30万元的贷款。

    “感谢‘鲜特汇’平台和农商行订单加资金的‘双保险’,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对于脱贫致富,莫五妹信心十足。

    “鲜特汇”平台,是广东省联社发挥农信社扎根农村、点多面广优势推出的以农村电商为主营业务的普惠金融平台。该平台以为农户提供“不收费的平台”为宗旨,以“三好一真实”(好产品、好品质、好体验、货真价实)为理念,深入全省各地挖掘优质特色农产品,致力于利用互联网渠道推动农产品市场流通、帮助农户实现增收致富。目前拥有注册用户193万人,进驻优质商户1256户,上架特色产品4230件,已成为覆盖全省、综合配套、安全高效、便捷惠民的优质农产品流通服务网络平台。

    当天,四会市举行了“互联网+信用三农+特色农业+精准扶贫”合作发布会。四会农商银行与莫五妹等10位农户代表签订了众筹上线协议,涉及兰花桑果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并以此为基础给予种植、养殖户贷款授信额度支持,一举帮助他们解决发展资金和销售两大难题。

    2017年1月,众筹的兰花开花后,均成功送到参与众筹的客户手中。莫五妹的兰花种植基地面积也由8亩扩建到17亩,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精准扶贫,既需要因地因人制宜,也需要因时因势创新。

    广东农信在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孜孜探索,频出创新之举。

    以四会农商银行“兰花众筹+特色农业贷款”项目为代表的“众筹+贷款”双支持模式,是广东农信依托“鲜特汇”平台创新推出的精准扶贫新模式,可谓金融扶贫的“互联网+”升级版。这一“线上+线下”的创新,为精准扶贫赋予了更多时代特色。

    精准布局、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广东农信把“精准”二字贯穿到了扶贫工作的全过程,把创新精神融入进了扶贫工作的全领域。

    在惠人中达己,广东农信的责任与担当得到了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中国银行业最具社会责任金融机构奖”“全国妇女小额贴息贷款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省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等荣誉。

    没有更多言语,广东农信用粤东西北地区乡亲们的一张张笑脸和一份份荣誉,写下精准扶贫的深远意义,描绘出精准扶贫的美好未来。

    尾声:

    结束采访离开阳山县前,记者沿山路攀行至山间高处。薄雾笼罩中,整个县城尽收眼底。就在一瞬间,云开雾微散,阳光透过云雾间的缝隙,洒向阳山。

    此情此景如同广东农信澎湃的扶贫力量,帮助着一个个贫困家庭走出贫穷的阴霾,迎来幸福的阳光。

    不禁想起吴昔中在《民情日记》中写下的一首小诗:

    旭日铺锦彩云飞,薄雾依稀朝露随。新年莫忘撸袖干,几重青山去又回。

 

    特别关注:

    小法人+大系统: 汇聚合力 构建扶贫大格局

    越是艰险处,越是考验忠诚;

    越是困难前,越是体现担当。

    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王硕平向《中华合作时报》记者介绍,广东农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主动开展扶贫金融服务工作。省联社成立了金融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一把手”工程,引领全省农合机构健全扶贫工作机制、创新产品与服务,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广东农信特色的金融扶贫之路。

    要打赢精准扶贫这场攻坚战,需要“战略上谋全局、战术上求精准”。

    广东农信形成了省联社统筹领导、全省农合机构协调联动的扶贫工作大格局,充分发挥出农信系统“小法人+大系统”的优势。

    以精准、高效为原则,广东省联社积极落实“四个到位”,各项机制相继建立——

    工作部署到位。2016年9月27日,组织召开了全省农合机构精准扶贫金融服务工作会议,总结交流近年来金融扶贫工作经验,全面部署金融扶贫工作。

    目标规划到位。2016年7月12日,制定并下发了《广东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精准扶贫金融服务实施意见》,明确目标、责任和工作内容,指导农合机构多策并举实施精准扶贫。

    政策措施到位。2017年1月11日,与广东省扶贫办签订《扶贫小额信贷合作协议》,开办扶贫小额信贷业务。并根据《广东省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实施方案》,结合广东省农合机构的实际,及时制定了《广东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扶贫小额贷款操作指引》。

    基础工作到位。2016年下旬以来,全面统筹并具体落实金融精准扶贫专项统计工作和信息系统的对接、测试工作,同时启动金融精准扶贫信息报送平台项目建设。

    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副书记杨坚旭告诉《中华合作时报》记者,与省联社 “四个到位”紧密衔接的,是基层农合机构的五个“精准对接”:扶贫小额信贷精准对接贫困户、信贷资金精准对接扶贫产业、普惠金融精准对接贫困村、产品服务创新精准对接扶贫金融需求、扶贫资金精准对接扶贫项目,确保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金融扶贫工作成效。

    “在广东农信,早已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扶贫不是少数领导、职能部门的任务,而是每一个人、每一家机构的社会责任。我们要尽力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农村居民,都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广东省联社党委书记王硕平这样告诉记者。

    正是因为这一共识,广东农信才会在全省脱贫攻坚的大局前,无愧“农村金融主力军”的称号,在金融扶贫、产业扶贫、对口扶贫等方面频频发力。

    截至2017年6月末,广东省农合机构累计发放扶贫贷款8.69亿元(包括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扶贫办认定的扶贫企业),共支持贫困户9224户、贫困村591个。在省内贫困村搭建金融服务设施2930个、投放自助设备1327台,贫困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80%。这些数字在广东农信人的努力推动之下,还在持续增长。

    广东农信系统在积极开展金融扶贫工作的同时,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扎实做好贫困村对口帮扶工作,在前两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广东省联社、各办事处和61家农合机构对口帮扶524个贫困村,涉及贫困人口21万人。目前,已经脱贫的276个村,脱贫人口达10万多人。2016—2018年,在新一轮扶贫中,广东省农合机构计划对口帮扶贫困村223个、贫困户5547户,派出驻村干部188人,投入帮扶资金6625万元。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