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0月2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2年来首次调低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明年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5元,比2017年下调3元;而在今年2月份,三种稻谷价格也经历了13年以来的首次全面下调。再往前回看,2016年开始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通过“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已经率先完成玉米定价的市场化。至此,三大主粮的价格机制调整已经明朗。
据国家发改委官网10月27日发布的《关于公布2018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称,2018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经国务院批准,2018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5元,比2017年下调3元。
实际上,中国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已进行五年。棉花、大豆已实施了目标价格改革,油菜籽、玉米已经取消了临时收储政策。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介绍,采用最低收购价制度的水稻与小麦也正在研究水稻去库存政策,今后水稻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将会更有弹性,反映市场需求变化。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卞靖认为,目前粮食最低收购价下调也有现阶段供求关系的原因。在粮食连年丰收、供给不断增加、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的情况下,国内粮食价格却一直上涨或保持不变,这是明显与市场供求关系不符,违背了市场规律。最低收购价格的不断上涨或维持不变,在维护种粮农户利益的同时,实际上损害了养殖户、粮食加工企业和国家在内的产业链其他各方的利益,导致加工企业和养殖户原料成本高企、国家收购和仓储的财政负担不断攀升,最低收购价下调势在必行。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局2016年末印发的《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调整完善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完善油菜籽收购政策。针对改革完善粮食收购制度,纲要提出稳步推进粮食收购资金来源多元化,满足粮食收购资金需求。
多位业内专家表示,本次小麦最低收购价格调整,更多地是在释放一种价格市场化的信号。农业部小麦全产业链首席分析师、农业部农经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曹慧表示,下调对农民和市场主体来讲,代表国家会继续支持这个产业,但是会进行改革的趋向。
事实上,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格的调整,应该放在整个农产品价格机制调整的背景中看待。农产品最低收购价下调的背景是,从2014年开始,国家开始调整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和收储制度。2014年棉花、大豆最低收购价开始调整,2015年玉米最低收储制度调整,2016年开始取消,改为市场收购和补贴共存的模式。“其实玉米、水稻、小麦之间是有比价关系的,玉米价格下调之后,如果水稻和小麦不调,会直接影响到作物之间的比价,从而影响种粮农民的利益。中国的水稻库存也很大,且比玉米更不耐储存,所以稻谷的价格必须要首先调整。”曹慧说,小麦也是一样的,小麦、水稻、玉米不管在生产,还是消费都有一定的替代关系。后两者的价格调整后,小麦也必然会调。
三大主粮收购价格下调,更多地被认为是在释放一个信号,一方面避免生产的进一步扩张,另一方面稳中略调的做法可以防止市场出现滑坡。有关方面透露,稻谷、小麦后续是否像玉米一样进行价格机制改变,要依据后续市场的反应和变化。 (农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