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7年11月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之旅” 搭建联接世界的茶之桥

□ 本报记者 冯斯正

丹在印度大吉岭茶区,手捧茶籽。
《茶之旅》杂志。

    今年8月,笔者作为国际媒体团一员参加斯里兰卡茶叶局举办的锡兰红茶150周年庆典。在考察期间发现一位老先生,他是团里最年长的一位,同时也是最勤奋的一位,全程不停地记录、提问。

    聊起来得知,这位来自美国的白胡子大爷叫丹·博尔顿(Dan Bolton),在从事了40年的媒体工作后,如今自己组建一个资讯平台——“茶之旅(Tea Journey)”,专心做起了茶媒体。

    送给世界爱茶人的礼物

    几年前,丹和他的中国朋友崔楠在喝茶谈天时,探讨了如何填补存在于茶叶知识丰富而完备的东方和仅有碎片化、充满不确定性茶叶信息的西方之间,那条巨大的裂缝。作为资深翻译的联合创始人崔楠,建议做出一个“重述故事”的全球化茶媒介。同时,他还建议,因为对茶的发现和探索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旅程,于是便有了“茶之旅(Tea Journey)”这个名字,并挥墨写下了logo上的中文。

    “在传统广告逐渐失去价值的今天,任何品牌拥有一个好故事都是很重要的。好的内容创造更多的趣点,而且会利于读者主动传播。‘茶之旅’就是一个向各国爱茶人推送有趣茶文的全球化平台。”

    “茶之旅”内容承载方式是同名App和杂志,在App上被转发较多的文章会出现在一季一期的杂志上。创作团队也很多元化,来自世界各国,尽管种族不同、国籍不同,但是大家都有一颗“茶之心”。

    平台的作者来自印度、斯里兰卡、日本、韩国、中国台湾、非洲和南美洲等产茶国家和地区的茶业媒体、专家、学者、作家,大家写和茶叶相关内容;然后这些原汁原味的茶文会被居住在北美、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斯里兰卡、中国台湾、南非地区的茶叶爱好者付费订阅。所有的文章中无不传递着这样的信息——为了更好地享用这杯茶,你应当知道茶从生长在树上到泡在杯中这一整套流程,而且通过对茶的了解,有助于对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更深远的认识。

    丹对茶之旅有一个恰如其分的比喻:“这是一份给茶叶爱好者的礼物。就像一个大篷车,满载着会讲茶故事的人,大家在产茶区获得第一手资料,然后分享传播出去。”

    丹眼中的美国茶产业

    “今天在美国,茶品牌价值约合1亿美元,大多数是瓶装,饮用便捷。如果坚持喝茶养成习惯,那么对身体会有长久深远的积极影响。”丹认为茶在美国大有可为。

    “美国的饮茶情况是什么样的?据说现在不少消费者都在逐渐接受茶叶?”笔者问道。

    “是的,而且美国人的饮茶量一点都不比英国人少。当纽约还叫新阿姆斯特丹时,我们就开始喝茶啦!”

    据丹讲,中美两国的茶贸史可上溯二战时期之前,那会儿美国人一直在喝从中国进口的绿茶,直到战争开始后切断了供应链,只有从印度、斯里兰卡进购的红茶可喝。

    “不过在过去的30年中,情况又在改变。美国又开始喝绿茶了,而且红茶的来源更加多元化。中国和阿根廷占据美国茶叶进口国的榜首。而且美国本身也是世界第三大茶叶进口国,仅次于巴基斯坦和俄罗斯。”

    对于茶叶市场,走访过多国茶叶市场的丹也有自己的看法:“以我的浅见,我觉得美国茶业在创新方面有所欠缺。产品创新意味着品饮场景的增多,如果只是换个标签、换个口味,效果微小。举个例子,被星巴克收购后的Teavana推出的冰摇茶,使门店的业绩上升了29%的业绩,品牌价值飙升到1亿美元。这引起了我的注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个性化服务使得专业类茶如此特别;另一个亮点则是瓶装像乌龙茶这样的专业茶饮,乌龙茶在海外市场卖得不多,泡出好喝的口感也难,但是Teavana做到了,这一下就把美味推向了大众。可惜,茶饮界这样的创新并不多,但是这样的‘爆款’恰是这个行业需要的。”

    “我很喜欢茶,也很喜爱这个行业!”每次提到茶,丹的蓝眼睛里总闪烁着兴奋的小光芒。他眼中的茶行业,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行业。他环球旅行,每到一处都会走访种茶人、专家、学者,从生活实用、健康、商贸等角度去探讨茶。丹发现,以茶为媒可以丰富社交、促进情感、串联传统文化,甚至激发出更多与热情相伴的趣事。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