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在中共十九大召开的喜庆日子里,笔者有幸在中共新乡市委党校的安排下,访问了誉满全国的“新乡先进群体”。新中国建立以来,河南省新乡市所辖8县4区,先进、模范人物辈出,灿若群星,被称为“新乡先进群体现象”,引起从中央到地方各方面的关注。这个群体里具有全国性影响、被称为国家级先进模范人物的就有十多位,这次访问中,笔者拜访了其中几位,瞻仰了几位已经过世的老一辈英模人物生活过的故地,听他们的创业经历,切实接受了一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党性教育。
这次访问是从观看新乡市委党校的一场教学情景剧《旗帜颂》开始的。新乡市委党校实行教学改革,把新乡先进群体的事迹搬进课堂,“教师当演员,教室为舞台”为学员们演出。此剧气势恢宏,主题鲜明:弘扬党的光荣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高地举起党的旗帜。演出使笔者深受感染,心生共鸣,急切地开始了这次访问。
在新乡先进群体中,我与之有较深交往的是原辉县县委书记郑永和。他是这个群体中有较大影响的人物之一。上个世纪60—70年代,“辉县人民干得好”的故事传遍神州大地,使全国人民认识了郑永和。但是,这还不是郑永和故事的全部。郑永和离休后,重上太行山给辉县人民“还债”的举动,更使无数人的心灵感到震撼。
在“十年大干”之后,郑永和调出辉县,先后担任过国家水利部副部长、河南省委副书记,之后又经历一段坎坷,在河南省扶贫办副主任岗位上离休。人老了,他仍不改初心、不计个人得失荣辱,不在郑州享受清闲,毅然决然回到老家辉县,把一批已离退休的县、局、乡镇干部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老干部服务队”,走进太行山为山民防治果树病虫害。而一上太行山,他的心就平静不下来了。他看到辉县东部3个乡、4万人口、5万亩耕地的一大块地方,因为当年“大干”时已经列入规划的一条干渠未能修通,致使这里至今仍然干旱缺水,人民生计艰难。他说:“这是我在任上留下的问题,是我欠辉县人民的一笔债!这个债此生一定要还,不建成这条渠,我死不瞑目。”老伙伴们一听这话都惊呆了。这条渠长130余里,要打十几个隧洞,架十几座渡槽,工程量巨大。我们这些七老八十的人还有力量干这么大的工程吗?但郑永和决心还债。他花了几年功夫上下奔走,历经磨难,整合起社会各界的力量,在省、市、县现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动员起沿渠几个乡的民工上山修渠。他坐镇工程指挥部担任现场顾问,苦干两年,大渠终于建成,创造出了一个让人难以想象的奇迹。
这时郑永和已年届八旬,家人及老伙伴们都说:“债还上了,你该下山安度晚年了。”郑永和却说:“这笔债还没还清啊!”搞好配套工程,渠水才能发挥效益。于是,他又上山帮助一些贫困乡村搞起配套工程。春去冬来,他又在山上奔忙了3年。辛苦过度,积劳成疾,终于坚持不住。2005年夏天,脑血管病突发,跌倒在地。在病床上,他还对伙伴们说:“我只希望快点站起来,咱们一起上山。山上的活还多着哩。”可他终再没能上山,带着满心的遗憾与世长辞。
这就是郑永和晚年的“还债行动”。耗尽他全部心力建成的“北干渠”蜿蜒在太行山上,那是他留给辉县人民最后的遗产,也是家乡人民为他建立的一座丰碑。
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党委书记史来贺,是这个群体中资历最深的一位。在村级岗位上干了51年,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农民的优秀代表、全国农村党支部书记的优秀代表。他生前曾9次被毛泽东主席接见过。老史已于14年前去世,我走进村里的“史来贺纪念馆”,缅怀老书记的光辉人生。
在这里,讲解员姑娘给我提供了史来贺1949年8月入党时的一段誓词:为了穷人有饭吃、有衣穿,都能住上好房子,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不怕苦、不怕死、不怕吃亏,永远跟党走,一辈子不变心,到死不回头。这几句誓言朴实得像庄稼人的大实话,史来贺却是发自肺腑、牢记在心,并为此奋斗了一生。
1952年,他开始担任刘庄党委支部书记,带领人民改造农业生产条件,连续苦干20年,累计投工40万个、动土200万方,把家乡这片黄河故道上的沙荒盐碱地改造成高产良田。70年代,刘庄彻底告别贫困,成为富甲一方的“中原第一村”。但史来贺不满足这些成绩,因为集体和农家都还不富裕。“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他开始带领刘庄人办工业。经过几年的探索、积累,1985年,刘庄引进了高科技生物制药业,建起了全国最大的肌酐类医药企业。1993年,又建立了药厂,生产青霉素、红霉素。如今,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刘庄医药工业园建成,产品质量数量稳步提高。工业、农业共同发展,使刘庄真正富了起来。2016年,全村工农业固定资产已达20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万元。2004年,开始建设刘庄新村,全村村民免费住进每套200余平方米的双层别墅。史来贺60多年前对党的誓言完全兑现了!晚年,史来贺说,他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让刘庄人富起来,过上好日子,真正知道共产党好,决心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
这就是一个农村共产党员一辈子不变的初心。
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长期在乡镇工作,从不计较职位高低。即使当了中央候补委员,他仍然在乡镇岗位上苦干。他了解农民,心系群众。他有一句名言:“老百姓是所有干部的爹娘,谁不好好为他们办事,谁就是不孝之子。”
吴金印几十年如一日,与群众共甘苦,为老百姓办实事。“文革”乱局中,他任狮豹头公社党委书记。这里与辉县山水相连,一样干旱缺水、地少人穷。吴金印以郑永和为师,带领群众劈山改河,十年间造出良田2000亩。同时,建水库、修水渠、兴水利,使狮豹头的光山荒坡上长出好庄稼,人们吃上了饱饭。他也赢得了人民的敬重,赞扬他是“太行新愚公”,同时还给了他一个“造地书记”的美名。吴金印乐当“造地书记”。他说:“土地生万物,人靠地养活。地是农民真正的‘铁饭碗’‘聚宝盆’。造地就是为农民造福啊!”
1987年,吴金印调到半山区的唐庄镇。他通过调查发现,唐庄也有大片荒山荒坡,造地条件比狮豹头好,就又带领农民上山造地。有人说:“现在还花大力气造地,值得吗?”吴金印说:“值!造地这营生稳赚不赔。”连续干了4个冬春,他带领唐庄人造出了1.5万亩好地。但此时的吴金印已非当年的老吴了,他与时俱进,心上想的不仅是农村农业,更想着唐庄的工业和整个社会发展。土地在他心上有了新的价值。有了地,不光能种粮食,还可以用来修路、建厂房,才有条件招商引资办企业。“造地书记”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工业上了。有了工业,唐庄才能富起来。几年来,唐庄已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两家:百威啤酒和北新建材。百威项目总投资27亿元,全部建成后年税收可达7亿元。同时,唐庄还引进了国内500强企业(如格力电器等)及上市企业39家。此外,还自办起工业机器人等一批企业。吴金印来唐庄镇10年,唐庄已从一个纯农业镇变成了卫辉乃至新乡的工业大镇。
吴金印一直在乡镇岗位上辛勤工作,“文革”乱局中在狮豹头公社,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唐庄镇。时代变了,但他扎实工作、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心从未改变。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新乡各地又涌现出新一代先进模范人物。曾几何时,有人担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是否能继承老一辈紧密联系群众、艰苦创业的传统思想作风。事实证明,新一代没有让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失望。
这次访问中,笔者在辉县市先后访问了三位深受老书记郑永和精神影响的新一代先进模范人物。在他们身上,既继承了老一辈的传统思想作风,又表现出了新时代的特点。他们都有外出打工或办企业的艰苦创业经历,是农村发展经济的能人,有带领人民发展商品经济的特有优势。尤其令人刮目相看的是他们表现出来的新的财富观。他们都有一定的资产,是农村中先富起来的一群人。当党组织做出决定,人民群众发出呼唤,他们走上村领导岗位时,立即转换角色,担当起重任。为尽快改变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他们都慷慨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有的甚至倾其所有,使他们所在的村庄,都迅速发生了巨大变化。
张荣锁是辉县上八里镇回龙村党支部书记,是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回龙地处太行山深处,17个自然村分布在一座近2000公尺高的大山上下,土少石厚,人民生计艰难,又被大山绝壁封闭在大山里,与外界隔绝,被称为太行山里的“极穷部落”。张荣锁从军队复员回乡后外出打工,下过煤矿、开采过石料、跑过运输。苦干十多年,积攒起百万元资产。这时,村里换届选举,他跑到镇党委,要求回村参选,与乡亲们一起改变回龙穷困的面貌。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他带领150名党员、民兵上了大山,人力抬每根几百公斤重的水泥电杆攀爬高山,为山里通了电;一锤一钻在绝壁上凿通了8公里长的挂壁公路,让山民走出封闭。为这两项工程,张荣锁与村民们在山里过了3年“野人”般的生活,住岩洞地穴、吃土豆喝山水。乡亲们记住了张荣锁为回龙村改变面貌出了大力,也记住了他为这两项工程拿出了自己的百万积蓄,卖掉了在镇上的房产。
裴寨社区党委书记裴春亮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他少年丧父,两个哥哥相继死于车祸和煤矿事故。他与重病在床的老母,靠乡亲们的“百家饭”才活下来。他未成年就外出谋生,学修电器,开过饭铺、小商店,吃苦耐劳,终于有了自己经营的煤矿、铸钢厂等企业。这时,村里仍然很穷。2004年,裴寨村换届选举。裴春亮不在村里,“缺席”被推举为村委会主任。裴春亮听到了乡亲们的召唤,立即回村就任村委会主任,后来再任支部书记。上任后,他就带领村领导班子对裴寨建设作了一个规划:利用村旁一处不能耕种的山坡,把村庄整体搬迁过去,拆除旧村,东部好地建现代农业园,建大棚种植花卉果木;西部建工业园,为自己经营的水泥厂搞配套生产。规划十分亮眼,本村与邻村都有人怕这是“墙上画饼”,但裴春亮成竹在胸,不说空话,当即拿出3000万元投入新村建设,使裴寨新村建设规划顺利实现。这个变化来的太大又如此之快,使得有些老人住进双层别墅后还问家人:“这不是做梦吧?”
此次再访裴寨,裴春亮正在北京参加十九大,未能谋面。好在去年来访时与他有过一次交谈。笔者曾问他:“当初这么大的决心是怎么下的?”他说:“于私,我应当报恩乡亲;于公,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有能力办企业,自然应当回报社会、国家。”党、国家、人民群众都在他的心上。
孟庄镇南李村党支部书记范海涛也是全国劳动模范。范家父子两代在辉县都很有影响。其父范清荣当年也任过村党支部书记,他善于经营,办五小工业在全县有名,对地方发展颇有贡献。后调到公社办工业,办过钢铁厂、水泥厂,最突出的成绩是办成孟庄小火电厂,后来经过改制,发展成民营的孟电集团。范清荣于80年代退出村支部领导岗位,专心经营孟电集团,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进入新世纪后,在公安局当刑警的范海涛回村,担任南李庄的村支部书记兼孟电集团总经理。他在这个岗位上干了两件轰动辉县的大事:一是在国家整顿小火电时,主动向主管部门提出,拆除孟电8台小火电机组和3条污染严重的立窑水泥生产线。为此,孟电集团损失了10亿元。二是孟电集团拿出1.6亿元,彻底改造南李庄,建成配套齐全的“南李庄社区”,全村每户村民都免费住进一套双层别墅。这两件事让辉县人了解了范海涛,看到他心中国家利益至上及真心为人民谋幸福的真情。
这次来南李庄见到范清荣、范海涛父子。老范父子俩双双成为全国劳模,已成为当地的一段佳话。据悉,获此殊荣的全国只有13对父子。
在新乡市委党校为笔者列出的访问名单上,还有“全国十大女杰”之一的刘志华等几位,惜因各种原因未能见到。但从以上几位的事迹,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先进群体的一个共同点,他们都牢记共产党员的使命,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好事,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所以,他们都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老百姓说:“这样的好党员、好干部,我们信服。跟着他们干,我们满身是劲。”
访问中,笔者与这些先进人物都在关注十九大,注意聆听大会传来的振奋人心的消息。大会第一天,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句话在这个先进群体中引起了强烈共鸣。新乡先进模范们的实践也有力地证明党的领袖的论断英明、正确。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就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一定能胜利实现。
(作者系本报高级顾问、新华社《瞭望》周刊原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