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到尼泊尔旅游,任何餐馆里你一坐下,服务员就会问:“Coffee or tea?”当你回答tea的时候,他们的表情里会有一种自豪的喜悦。他们说的tea通常是Masala——把鲜奶加热,加入红茶和姜一起煮,据说“有妈妈的味道”。
尼泊尔茶叶的历史长吗?生产状况到底怎样?不久前,在峨眉山举行2017中国茶叶出口国际座谈会期间,主办方中农促茶委会邀请了来自尼泊尔的DILLIR.BASKTA先生。《茶周刊》记者自然不会放过这个采访机会。
150多年历史的尼泊尔茶业
BASKTA先生60出头,双眼很有精神。他从1984年开始经营茶叶,现在有一个茶企业,还组织了一个协会,叫HIMALAYAN ORTHODOX ETA PRODUCERS ASSOCIATION·NEPAL——“尼泊尔传统的喜马拉雅茶生产商协会”。从他名片上的商标看,就是高山背景下的一对茶芽。作为这个协会的秘书长,他告诉记者,我们的协会就是私营企业。
据他介绍:1854年,尼泊尔从中国引进第一粒茶叶种子,进行实验种植,后来在东部两个地区建立了两座农场,开始种植。到1939年逐渐扩大,形成规模。1953年,尼泊尔第一家私营茶园“budhkaran茶园”出现。1966年,尼泊尔政府成立茶叶发展公司以推动产业发展。从1978年起,小型茶叶种植农场开始大量发展起来。1982年,比兰德拉国王宣布东部Jhapa、Panchthar等5个地区为茶叶产区。自1997年始,尼政府规定每年Chaitra 15th(在4月下旬)为国家茶叶日。为期三天的节日期间,将举办新茶品尝、拍卖、培训等活动以及专题研讨会。在1999年第四届亚洲国际茶叶大会上,尼泊尔被正式列入世界茶叶生产国之一。
尼泊尔茶业的优势在于
洁净的生产环境
BASKTA先生介绍说:尼泊尔的茶叶种植主要集中于东部,分“平原地区”和“丘陵地区”。前者种植及加工CTC茶(一种研磨成粉末状的红茶),主要供应国内市场;后者种植传统绿茶,产品主要供出口。他的企业就在丘陵地区的帕坦,古称“拉利特普尔”(lalitpur),意为“艺术之城”,是尼第二大城,与加德满都一河之隔,古迹如云,为旅游圣地。
他说,尼泊尔现在的茶叶生产组织,70%为小的农场,一般的茶农仅有9亩左右的茶园。他们协会中有大茶园主,但更多的是小型茶园。丘陵地区与印度大吉岭相连,生产和品质上也很接近。这里的茶园由于天然的环境,基本不用化肥,百分之百不用农药,因此品质好, 90%供应出口。主要出口到德国,他自豪地说:我们的产品在德国和大吉岭茶一个价。他说,他们的产品还出口到印度,据说其外形和品质与大吉岭茶高度相似。近些年中国也开始进口尼泊尔茶叶。今年4月在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上,记者已经看到尼泊尔茶的身影。
尼泊尔茶叶种植潜力
希望得到挖掘
BASKTA先生不是第一次来到中国。他说,据2010年统计,尼泊尔有2.6万亩茶园,其中平原地区1.5万亩,丘陵山区有1.1万亩。尼泊尔茶叶的潜力希望得到更好地挖掘和提升。
首先是制茶技术方面。据他介绍,他们的协会共有90多家茶叶处理工厂,但生产技术还需提高。因此他们曾邀请中国专家到尼去传授制茶技术。他们还派人到中国茶区考察学习,因为中国茶区也有很多小的茶叶主,在生产组织方式上可以借鉴学习。他们还专门学习了金骏眉的制作工艺,希望借助中国游客将产品打入中国市场。
在销售渠道上,他们协会在北京有一家尼泊尔人开的电商,代理销售协会的产品。另外,他还介绍到,尼泊尔靠近大吉岭的丘陵地区从未被化学肥药污染过,估计有超过3000公顷的处女地可生产优质茶叶。他们欢迎中国茶企去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