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7年10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行业要向小罐茶学习什么?

本报记者 张 蕾

小罐茶

    小罐茶自出现以来,一直是茶行业一个热点话题。它的成长路上伴随着各种质疑:过度的包装、过高的价格、背后的大师……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小罐茶的持续火爆。今年上半年,小罐茶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预计全年将实现销售额6亿-7亿元。小罐茶由一群不懂茶的“外行”打造,成立仅仅2年时间,小罐茶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我们应该从中学习哪些经验呢?

    大师背书  制定好茶标准

    任何一家茶企或者茶商,都会跟自己的客户说,自家的产品很好。但是,什么样的茶才是好茶呢?

    茶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产品,是中国文化的符号。我们必须承认:我国目前的茶行业有品类、无品牌,企业多、品牌少,资源多、整合少,行业混乱、竞争无序、品牌概念模糊。加上中国茶类众多,讲究也很多,很多消费者都不明白怎样的茶才算好茶。

    其实,小罐茶的初创团队也是一群茶行业的“门外汉”。他们曾经也被如何选到好茶的问题困扰。所以,进入茶行业后,他们并没有被茶行业的传统思维影响,有什么吆喝什么。他们改变思维,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出发,希望帮消费者解决选茶困扰,提供真正的好茶。

    究竟什么算好茶?经过多次实地探访、了解行业现状之后,小罐茶决定用大师成就标准。于是,“小罐茶,大师作”应运而生。小罐茶邀请了8位业内权威的制茶大师为品质把关。这8位大师基本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覆盖六大茶系八种名茶:普洱熟茶、武夷大红袍、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黄山毛峰、茉莉花茶、福鼎白茶、云南滇红。这些茶叶的共同特点是:覆盖中国茶叶的主流品类,市场认知程度较高;产区、原料、加工工艺和成品质量,都是对全国各产区茶叶的优中之选。

    齐全的种类、国宝级别的“产品经理”,小罐茶产品本身就具有了一定的说服力。

    统一包装  统一价格

    茶的包装过去曾一直被诟病,要么就是过度包装,包装比茶还贵;要么就是太随意了,简单一包,价格倒是低了,但卫生和质量都让消费者心存疑虑。

    为解决消费者的痛点,小罐茶实行统一包装、统一售价。虽然有8种不同的茶类,但小罐茶在包装上统一都是铝制充氮包装,价格也完全一致。一款20个小罐包装、包含多种品类的茶叶售价1000元,一斤茶的售价是6000多元。

    先说包装,不得不说,小罐茶的包装很抓人眼球,有其明显的品牌特色。小罐茶将自己定位为“中国茶的现代派”,致力打造有中国符号内容、代表国人现代高品质生活方式的品牌。铝罐加撕拉的包装将其与高品质生活方式进行有效连接。包装材料很环保,撕拉的设计也让消费者感觉更卫生,手不沾茶,自饮讲究,待客也显得尊敬。

    据了解,目前小罐茶的消费群体主要是19-35岁之间的年轻人,这比整个茶行业年轻了整整10岁,这群人过去对茶的认知是“繁、奢、土、老、乱、事儿”,而小罐茶却颠覆了他们的认知,让他们发现茶也可以简约、轻奢、生动,于是被牢牢吸引。

    在定价上,有些人觉得贵。但在小罐茶看来,他们的产品或许有些贵却标准,某些程度上,其实降低了消费的风险。小罐茶的贵,贵得很透明。

    攻心营销  传递品牌内涵

    很多人把小罐茶的成功归结于其华丽的营销。毕竟站在小罐茶背后的杜国楹是当之无愧的营销大师,他所主导的背背佳、好记星、E人E本、8848手机都是成功营销的范本。

    小罐茶开始大面积被传播,是从央视宣传片开始的。之所以选择在央视投放广告,则是因为在精品定位下,新生的小罐茶要建立起有特色的形象、获得市场关注,必须登高呐喊,迅速在目标人群中建立起高端认知,央视这种主流权威媒体是最佳选择。

    除了广告宣传,小罐茶在营销推广上也尝试多样创新。首先,注重消费的创新体验,建造茶界“苹果版”体验店,重塑茶叶消费体验。小罐茶邀请苹果Apple Store御用设计师Tim Kobe操刀设计线下体验店Tea Store,设计风格一改以往中国茶店陈旧、老土的形象,店内设计线条流畅,科技感与时尚感并存。其次,小罐茶还尝试了各种跨界合作。今年3月,杜国楹就邀请了8位来自时尚、艺术、商界的大咖,以及逻辑思维、壹条等媒体高管,齐聚黄山毛峰核心产区,按照小罐茶的原料标准采摘春茶。请来这样的“豪华采茶团”加入,对于小罐茶的宣传无疑很有帮助。

    我们可以看到,小罐茶的成功并不是偶然。而是在产品设计、品牌推广上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其他茶企和茶商要学习小罐茶,不能只是简单地照抄包装,深入思考如何用更优质的产品、更优质的使用体验、更环保的包装去满足消费者和整个社会对品质生活的需求,才是重中之重。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