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10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洋庄稼”拓宽柴达木盆地脱贫致富路

邓万里

    本报讯 10月1日,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蒙古族群众花木体会着满满的获得感:地里的上百亩藜麦已成熟,要趁好天气抓紧收割。

    花木的家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柯柯镇园山村。这里地处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干旱少雨,农业生产面临不利条件。“过去主要种青稞、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产量低,价格也不高。”花木说,如今种上藜麦后,收入几乎翻了一番。

    藜麦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在干旱、高寒、盐碱土质中也能茂盛生长,并能提供比谷物更为均衡的营养源。柴达木盆地因在海拔、光照、气候等方面,均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有相似之处,对藜麦的生长周期有非常好的适应能力。

    目前,青海已选育出高产、抗病性能优良的藜麦新品种“青藜1号”和“青藜2号”,大大促进了藜麦的规模化种植。仅海西州今年的种植面积就已达3.2万亩,产量预计可达8000余吨。

    据了解,当地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已初步形成集科研、种植、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并开发了如挂面、饼干、酒、营养粥等多个藜麦产品。

    “群众种植藜麦,与公司签订协议,完全不用愁销路问题。”青海三江沃土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迎春说,公司今年签订的农户达3800多户,示范带动效应明显。

    乌兰县铜普镇都兰河村魏海民家,是村里因病致贫的特困户。他家今年种植了10亩藜麦,保守估计可收入6万多元。在魏海民的地里可以看到,成熟的藜麦呈红色、金黄色等颜色,在阳光照耀下色彩斑斓,蔚为壮观,不时有路过的游客驻足拍照留念。

    魏海民正和前来帮忙的亲朋好友忙着在地里收割,看到大而饱满的麦穗,脸上难掩丰收的喜悦。“作为咱普通老百姓,能通过收获的方式庆祝国庆佳节,感觉挺好的。”魏海民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