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7年9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锡兰茶行》系列报道(四)
多彩的斯里兰卡茶产业拼图

□ 本报记者 冯斯正

茶叶展上出现的纪念红茶茶饼。
锡兰茶展厅。
媒体团成员在茶叶博物馆前合影。
很有民族感的锡兰茶叶仪式。

    椰子、橡胶、茶展览会

    在锡兰茶150周年期间,椰子&橡胶&茶展览会在斯里兰卡科伦坡班达拉纳克会议中心后面的广场举行。

    除了茶叶,椰子和橡胶也是斯里兰卡重要的外贸产品。斯里兰卡的种植园中,除了广泛种茶,也种植橡胶和椰子。

    橡胶、茶叶和椰子油三项占该国出口总额的90%,斯里兰卡的财政收入也主要依靠这三大产品的出口。

    斯里兰卡茶叶展共分为两个展厅,一个展厅展出的是品牌,另一个展厅展出的是与茶相关的工具设备、组织机构和衍生品。

    规模比国内的各大茶博会小太多,但是记者以为,体量小却不妨碍用“全”“专”二字概括:“全”在于会上囊括了斯国内所有的茶品牌,而且从生产环节的肥料、机械设备、采制工具,到各种各样经茶叶提炼的生活日用品,都可以看到;“专”体现在展会上只限于洽谈沟通和体验,不出售产品。这种做法在专注于茶叶推广的同时,也维护了各品牌经销商的利益。

    记者在和参展企业沟通中了解到,这些茶品牌主要走外销。产品都在包装上很下功夫,走的是精致创意路线,并没有那种体现身份感的“豪气”,讨人喜欢而且提升了吸睛指数。

    锡兰茶博物馆

    锡兰茶博物馆(Ceylon Tea Museum)位于康提市中心以南5公里的地方。它是1925年由一个老茶叶工厂改建而成。

    博物馆一共有四层,一楼和二楼分别展示旧时代的茶业机械,以及图书馆和多媒体演播厅,三楼是茶叶销售商店,四楼是餐厅。

    在这里游客既可以了解茶叶的种植、生产知识,又可以了解斯里兰卡茶叶发展历史,是一个很有历史感的地方。

    锡兰茶叶仪式

    作为锡兰红茶150周年庆典的子项目之一,茶叶仪式(Ceylon Tea Ceremony)是必不可少的。这次茶叶仪式令大家颇感意外,本来以为大庆的茶仪式会大办特办,但这次仪式只是一组采茶工之舞,和往复三次上场的敬茶礼。虽然形式简单,但国家特色鲜明,又切合茶叶主题。对比起国内个别花销过度的茶文化类的展演,记者认为锡兰茶叶仪式极具民族感的风格和点到为止的分寸感,倒也不错。

    游后感 

    橡胶、茶叶和椰子是“斯里兰卡三宝”,尽管这次是为了庆祝锡兰茶,但斯里兰卡政府也没有厚此薄彼,而是并列设立了三个展览,一起举行。一些“慕茶”而来的游客,在参观完茶叶展后,也势必会在其他两个展厅看看。

    由于时间有限,记者只在椰子厅走马观花地转了一圈,没能再去橡胶展。在椰子展厅,我发现斯里兰卡将椰子的利用发挥到了极致:一棵椰子树,从果实到树皮,都有用武之地。产品涵盖椰子油、椰子面粉、含椰子成分的食物、厨卫用品、工艺品、装饰物等,特别生活化。

    茶业在这方面和椰子行业相比,就相形见绌了。

    中国茶业和斯里兰卡茶业有一点相同的地方是,茶叶的衍生品虽然开发出了不少花样,但是真正投放到市场的少之又少。衍生品是茶的另一种的呈现方式,不仅让消费者可以看到茶品饮价值之外更丰富的生活形象,同时也利于茶叶所含的健康物质得以更好的发挥作用。其实发展一个产业的方式很灵活,可以正面直击,也可以“曲线救国”。关于这一点,记者真切地希望中国茶业的同仁们多多给予关注。

    以前只知道中国有饼茶、球型茶和非标准的砖茶,这次在斯里兰卡居然也看到了,虽然原料以红茶居多,偶尔有一些白茶,但着实让人感到亲切。据了解得知,斯里兰卡的很多茶业从业者也经常到中国考察学习,而且他们对中国独有的普洱茶、砖茶等特别留意,等回国后也想有样学样,做个造型茶突破一下。形不像却神似,这里为斯里兰卡茶人的学习探索精神,掌声鼓励一下。

    尽管展会上的全部内容均和茶相关,不打任何擦边球,但却有一个特例,斯里兰卡旅游局的展位也在其中。展位前还立了一块印有斯里兰卡地图的牌子,在每个地区上都标出相应的景点、特产,其中自然少不了茶。

    旅游业和茶业的深度融合,是笔者此次考察斯里兰卡茶业一个非常大的感慨:无刻意为之,却浑然一体。跨界,本就是取彼此之所长和特色,结合在一起创造更大的价值,并在双方平等的前提下互惠互利。斯里兰卡茶业和旅游业恰是如此,再加之国家政策对茶产业的天生利好,便促成了二者富有成效的相互渗透。

    希望在今天大力发展“茶+旅游”的中国茶界,梳理出一条切实获利、真实可行、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跨界结合之道,积极促进中国茶产业的升级创新,引导茶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