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9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让幸福永远在:安徽农商银行系统扶贫小额信贷见闻(下篇)
省联社:红雨随心翻作浪
安徽省扶贫小额信贷见闻
本报记者 张永乐 通讯员 方发家 朱立森 江 锋 文/图

图为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陈鹏深入扶贫乡村调研。

    合肥市蜀山区。

    清溪东路琥珀山庄东村298号。

    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安徽省联社”)办公地。

    继2014年在全国率先完成全省农商银行改制,今天,这里再次成为业界瞩目之地:经安徽省联社扎实推进,我国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的扶贫小额信贷,已在江淮大地星火燎原。据统计,目前安徽扶贫小额信贷投放总量的98%以上,来自全省农商银行系统。

    安徽省联社受安徽省委省政府委托,负责对全省83家农商银行进行统一的服务、指导、协调、自律和行业管理——这83家农商银行,延伸出3000多个营业网点,服务网络覆盖全省、遍布城镇、深入乡村、普惠农户,形成安徽最大、最细密、效率最高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

    这张大网的中枢,就在此地。

    以此地为起点,记者在历时4天的采访中发现: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务院扶贫部门负责人,一直关怀着安徽扶贫工作并数次实地考察、作出指示;在金融扶贫领域,安徽农商银行系统的扶贫小额信贷,坚持原则,因地制宜,一件件落实了中央部署,一步步实现了困难群众的幸福心愿。

    总书记来了:

    “做好精准扶贫” 

    安徽农金人不会忘记,为了脱贫攻坚大计,总书记来了。

    2016年4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走访村民,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他谈到,做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制度要坚持,依靠群众精准找到和帮助贫困户。

    安徽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陈鹏,一位扎根农村、从县市政府领导岗位历练出来的实干家。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使他深谙“三农”并对中央扶贫政策有着深刻认识。他告诉记者:“2013年以来,总书记多次指示‘精准扶贫’,这四个字是根本。我们怎么样落实中央精神,真正给困难群众办实事,关键是‘精准’。大家感到扶贫小额信贷效果好,也是靠‘精准’。”

    2015年7月,安徽省联社与安徽省扶贫办共同出台《安徽省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实施方案》,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发起金融精准扶贫攻坚战,联手推出免抵押、免担保、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基准利率、财政贴息的扶贫小额信贷。

    两年来,针对扶贫小额信贷,安徽省联社在工作机制、推进方法、服务模式、产品设计、风险防控、诚信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在陈鹏眼里,他最看重的,就是“精准”。基于中央和省里扶贫工作部署,陈鹏提出了“精准对接、精准放贷、精准落实、精准创新”的“四精准”扶贫思路——他认为,其中的“精准对接”,是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基础中的基础,关键中的关键”。

    记者奔赴太和县、利辛县、寿县,深入农商银行、企业、乡村、贫困户,发现了安徽农商银行系统的3个“精准对接”:

    精准对接贫困户。各市县区农商银行发挥点多、面广、人熟优势,以省扶贫办“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为依据,逐户上门摸底调查,核实贫困村、贫困户资料信息。掌握实情后,依据建档立卡信息,对贫困村、贫困户精准分类识别:贫困村按致贫原因分为5类,包括“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无主导产业”“资源缺乏”“村基层组织薄弱”;贫困户分为4类,包括“五保户”“低保户”“低保贫困户”“一般贫困户”。其中,“五保户”“低保户”列为救济保障对象,“低保贫困户”“一般贫困户”列为扶贫开发对象。

    截至2017年6月2日,安徽农商银行系统已与全省99.53万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对接,评级授信45.67万户,评级授信率达到45.89%。

    精准对接农村特色产业。各市县区农商银行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精准对接当地能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涉农特色产业,并根据产业特点,提供个性化金融精准扶贫方案。例如,支持具备养殖技术的贫困户养牛、养猪、养鱼创业;支持贫困户联合参与生态农业生产经营。

    精准对接扶贫项目。主要包括精准对接光伏发电、农家乐旅游、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等扶贫项目,支持和推动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户参与生产经营。

    汪洋副总理来了: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安徽农金人不会忘记,为了脱贫攻坚大计,汪洋副总理来了。

    2017年5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来安徽调研产业扶贫工作,深入金寨县梅山镇、白塔畈镇贫困村、贫困户了解情况。他谈到,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提高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效。

    陈鹏告诉记者,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扶贫小额信贷工作一项重要内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脱贫问题迎刃而解。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安徽农商银行系统通过扶贫小额信贷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目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

    建设“村级光伏电站”。例如,太和农商银行帮扶的4个贫困村都已建成6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每村年发电量六、七万度,仅此一项,村集体年收入约六、七万元;利辛农商银行支持建设的“村级光伏电站”,发电量一般是187.2千瓦,年发电纯收益约为17万元,仅此一项,每个村集体每年约有9.2万元收入。

    支持“资产收益扶贫”。例如,太和县赵集乡摸索出乡主导、村实施、农商银行支持的“资产收益扶贫”新路。具体做法是:在保证集体或农户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鼓励村集体或农户以土地资源、集体资产、扶贫资金等“三资”,“入股”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三资”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输血”变“造血”。截至2017年6月2日,通过资产收益,赵集乡已经“消灭”3个集体经济“空白村”;3个贫困村的村集体收入全都超过5万元,最高的一个村达到10万元以上。

    刘永富主任来了:

    “最大化地发挥产业扶贫效益”

    安徽农金人不会忘记,为了脱贫攻坚大计,刘永富主任也来了。

    2017年5月17日,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一行来安徽省岳西县五河镇、菖蒲镇等地,调研产业发展、产业扶贫工作。他谈到,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最大化地发挥产业扶贫效益。要以龙头企业带动,充分调动能人大户的积极性发展产业,以稳定的产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

    陈鹏深知“产业扶贫”的重要性。他在很多场合反复告诫全系统干部职工:扶贫小额信贷并非简单的“扶贫”,而是务必做到“输血”变为“造血”,务必强化金融对贫困区域产业升级、对贫困农户生产经营的支撑作用。

    为此,安徽农商银行系统着力推广“农商银行+优质企业+贫困农户”的“1+1+N”扶贫模式,并在实践中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精准创新”。这种模式不是简单地向贫困户提供扶贫小额信贷,而是按照“贷款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大户走、能人大户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思路,将信贷资源、优惠政策倾向具有良好脱贫效应的当地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确保实现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已在江淮大地遍地开花结果。例如,在太和县,截至2017年6月2日,太和农商银行已发放“1+1+N”扶贫小额信贷5276笔,余额2.638亿元,支持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及经营大户374家,累计带动贫困户超过6000户。

    尾声  

    寿县是本次采访的最后一站。

    当记者站在田间,与笑逐颜开的贫困户握手道别时,手机亮出了一条短信:“截至2017年6月2日,安徽省农商银行系统扶贫小额信贷余额76.91亿元,比年初净增60.44亿元,增长367%。”

    田边溪水潺潺。一大片石榴树落英缤纷。

    榴花如雨,心潮逐浪。

    记者忽然想起:那天走进安徽省联社,楼下的石榴树,根深叶茂,花红如火,累累新果已经压满枝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