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明光市供销合作社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和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积极主动作为,以三道加法稳步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进程。近日,滁州市委书记、市长张祥安针对明光市供销合作社三道加法推动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做法作出批示:“这是供销合作社系统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请各县(市、区)学习借鉴明光的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提升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服务‘三农’、发展自身的水平。”
“供销+电商”
构建便农流通“一张网”
为让地方农产品走出去,借助农村电商发展趋势,明光市社通过“互联网+供销”,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聚力打造“网上供销”。
据该市社相关负责人介绍,明光市社联合江苏中科电子组建成立明光市“供销通”电子商务公司,在17个乡镇街道设立电商综合服务社87个,发展特约商户400家,电商体系实现139个村全覆盖。通过与“供销e家”对接,明光市社建立了明光特色馆,并在淘宝、京东开店,通过线上销售、线下营销,推动“明货网上行”。2015年以来,累计完成物流订单13530件,线上销售额1亿多元。同时,由明光市社牵头组建的明光物流有限公司,通过加盟北京“宅急送”快递公司,融合全峰快递等公司,做到上行利用“宅急送”等快递公司,下行利用“供销通物流公司”,江浙沪皖等地区5元起邮。此外,该市社还积极探索大数据下的订单农业,与合肥维智德公司合作,注资1000万元成立组建全省首个明光智慧供销有限公司,以预购、预售等方式,将交易、物流、技术、金融等电子商务服务融入农业生产,实现“以销定产、产地直供”。
“供销+创新”
打造为农服务“一条龙”
近年来,明光市社坚持“供销社给农民打工”服务理念,积极探索 “托管式、点菜式、银行式”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实现三产融合。
该市社以乡镇供销合作社为依托,整合农资、农机、土地资源要素,建设辐射面积3万—5万亩的乡镇为农服务中心,为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程化社会服务,以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取代粗放的分散经营,既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也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2016年以来,全市共托管土地2.6万亩,每亩粮食产量平均增加100多斤,成本下降100元,增收节支近550万元。同时,由明光市社牵头,新建庄稼医院6个、综合服务社33个、经营网点50个,为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农资供应、配方施肥、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收储加工等“菜单式”服务,农民可根据农事需要灵活“点菜”,破解了部分农户“无力种地”“不知如何种地”的难题。
按照“储粮于民、存粮有息、落价保底、涨价顺价”原则,明光市社积极整合供销合作社、粮食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资源,在全省率先成立第一家“粮食银行”,让农民把粮食当钱存,形成了以代农储粮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下联众农户、上接大市场,工农贸一体化运营模式,最大限度保护农民利益。2016年以来,粮食银行存粮近1万吨,既有效缓解了农民储粮难、卖粮难问题,也解决了粮企资金紧缺、买粮难问题,实现了双赢局面。
“供销+合作”
开拓助农致富“一片天”
按照“强化合作、农民参与、为农服务”原则,明光市供销合作社采取“1+N”模式,密切供销合作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努力让农民富起来。
该市社通过采取“市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联合区域内其他农民合作社,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形成规模优势,把基层社打造成集经营性、公益性和政策性于一体的实体性服务平台;不断加强与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合作,推行基地共建、品牌共创、利益共享。目前,已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32家,受惠农民1万余户。近年来,“社村共建”为供销合作社推进扶贫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贫困村中淮村,该市社试点组建村级供销合作社,以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主线,坚持基层社向农村延伸、经营服务向田间地头延伸,按照“市供销社+村‘两委’+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的“四位一体”工作模式,注册资金51万元,成立滁州首家村级供销合作社,助力精准扶贫。
在做好了传统社有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该市社采取“市供销社+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实现社企联合,依托实体项目运作,积极参股农产品流通企业、粮食加工企业,帮助其做大做强;在对接总社“供销e家”平台基础上,明光市社先后注册“徽供”“江淮e品”“供销通”3个自主商标,为全市1465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免费提供品牌服务,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