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沪港深三地38家上市中资行业绩的揭晓,2017年上市银行大比拼的上半场告一段落。整体来看,如今的上市银行已“三分天下”,净利润千亿、百亿及百亿以下的银行同台竞技,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或“攻”或“守”的态势。在整体金融环境的变局中,大银行求转型,中银行求发展,小银行求生存,不同的应对能力将拉大银行间的分化程度。
“营改增”助力净利增长
城商行和大行各倚资源
从38家上市银行的年报发现,2017年上半年,合并净利润同比增速位居前十的银行中,除招商银行是净利润百亿级别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外,其余都是城商行和农商行,半年净利润在4亿元到56亿元之间不等。其中,广州农商银行虽然今年6月才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交易,却以26.4亿元的合并净利润及25%的同比增速问鼎全榜之冠。
在净利增长“十强”榜单之中,吴江银行是唯一一家半年净利10亿元以下的小银行,其上半年合并净利润4.41亿元,以11.1%的净利增速位居第十。值得关注的是,多数银行出现了营收下滑与净利润增长指标背离的现象。对此,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与“营改增”有关。“上半年因为营改增价税分离,银行业整体营业收入要保持正增长是比较难的。”浦发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陈海宁说。虽然“营改增”降低了银行的营收,但也同时降低了部分银行的税收负担,因此,有助于提升一部分银行的净利润。记者统计发现,25家A股上市银行的税金今年上半年大幅减少了七八成之多。净利增速第一的广州农商银行将原“营业税金及附加”改为“税金及附加”后,上半年该科目的税费金额较去年同期大幅减少逾80%至0.8亿元,对净利润的正增长也作出了正面贡献。
不过,相较“营改增”的行业性原因,上市银行在新常态下经营策略的改善更被业界看重。中信建投的一份银行业研究报告指出,规模增长是城商行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但2017年以来,受MPA(宏观审慎评估)及其他相关政策的制约,城商行规模增长受到限制,加之分支机构开设的地域限制,城商行无法像国有行和股份行那样大规模扩张贷款,所以为了突破劣势,城商行的规模增量有相当大的资产配置给了投资,整个子行业投资比重达到42%以上,而贷款占比在36%以下。中信建投指出,投资类资产配置的兴盛是城商行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持续拓宽和深耕零售金融的招商银行在坚持轻型银行战略目标和一体两翼战略定位下,盈利增长提速,不仅净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平均总资产收益率和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29%和19.11%,同比分别提高0.01个百分点和0.04个百分点,自2012年以来首次同比回升。对此,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表示,招行的成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零售金融持续领跑;二是批发金融渐入佳境;三是资产质量迎来拐点;四是改革转型推向纵深。
部分中小银行仍看天吃饭
与净利增速“十强”形成对照的,是青岛银行、天津银行、华夏银行等净利增速徘徊在1%左右的几乎“贴地飞行”的银行,它们上半年分别取得12.8亿元、26.2亿元、99.1亿元的净利润。盛京银行、江阴银行、九台农商银行更是净利负增长,上半年分别获利35亿元、3.4亿元和9亿元,同比下降3.24%、5.75%和12.84%。
“银行业绩出现波动通常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当地整体经济是否不如意;二是银行的管理能力是否先进。”华东地区某位资深银行业管理人士对记者说。而反观区域经济对银行净利润的影响,不乏十分典型的案例。
最突出的是贵阳银行。该行受益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上半年净利同比增速22.7%。作为城商行,贵阳银行的业务集中于贵州省内,而近年来贵州省享受多项国家产业、扶贫等优惠政策,经济发展形势喜人,被认为具备“天时”。
命运多舛的江阴银行显然没这么幸运。半年报的不理想,使得江阴银行净利润增速和营收在行业排名中成绩不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江阴银行对上半年的业绩表现解释称:“本行面临存贷款利差收窄现状,营业净收入略有下降;为提高本行的风险抵抗能力,加大对相关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力度,本行净利润较上期略有下降,但业务始终保持稳健发展。”
江阴银行相关业务负责人还表示,下一步,该行将坚持立足支持和服务实体中小微企业发展,加大支持中小微企业的信贷规模,提高零售业务的资产占比。
宏观环境导致风险控制压力大
“现在大家对创新的、看不清看不懂的业务更加慎重。当创新和风控相冲突时,管理层通常会以风控为大前提,综合管理上也比原来更愿意花时间精力去控制风险。”前述华东银行业人士表示。在他看来,银行的复苏与银行自身策略和运营能力有关,但更多受经济环境影响。
建设银行董秘陈彩虹在上半年业绩发布会上分析说:“2017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复苏有一些亮点,但是变数好像越来越大。中国经济实现了好于预期的增长,上半年经济增速达到了6.9%的水平,但是投资放缓,内需趋弱,稳增长和去杠杆的两难特点比较突出。而从中国银行业的情况来看,资产扩张的难度日益明显,各种风险要素也在积聚。”他还判断,银行业风险控制压力越来越大,盈利越来越困难。
尽管银行业上半年的不良贷款情况整体有所改善,但从多家银行的反馈来看,在银行转型、监管强化、新金融冲击、MPA考核压力之下,各家银行对风险控制的要求更强于以往。 (摘自《投资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