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7年9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普惠+智慧城市 打造金融生态新模式
江苏徐州铜山农商银行“e行无忧”平台注册用户超30万
杨煜萌 申玉龙

    2017年4月,江苏徐州铜山农商银行以“e行无忧”为依托的徐州市智慧型普惠金融生态圈正式启动,经过近4个月的迅猛发展,“e行无忧”平台注册用户已超过30万,入驻商户近2000户,平均日均点击量15万次,沉淀用户资金1400万元,成功摸索出了一条符合现代农村金融需求、发挥农商银行特色优势、充分发挥普惠金融的创新之路。

    定位清晰  打造普惠金融特色平台

    “e行无忧”平台建设之初,该行就融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和技术经验同业界进行深入交流,积极探索平台建设需求导向和运营模式,最终确立了“以普惠金融建设为基础,向智慧城市发展为支撑”的建设路线。“e行无忧”平台在建设初期并不追求“大而全”和“一步到位”,而是采取快速高效的开发模式,以公共服务这一排他性金融服务资源为突破口,打造智能公交、智慧医疗、生活缴费等功能,结合流程场景、个性化需求分多个迭代周期进行系统建设,不断完善、不断提升。

    从2017年上半年开始,该行在平台原本已具备的完整的购物、支付、清算等基本配套功能基础上,对业务范围和服务内容进行了延伸拓展,搭建“贷生活”“爱生活”“惠生活”等板块,陆续上线生活服务场景功能,丰富在线充值、影票门票购买等服务,为客户提供本地O2O商圈服务及优惠信息,积极向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申报“e行无忧”收银台,进军二维码收单市场,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移动支付体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多维推广  打响社会知名度

    只有做强做响平台品牌,才能充分发挥普惠金融优势。“e行无忧”平台推出后,该行加强宣讲推广,深入开展特色产品及优质商户考察,并将“e行无忧”业务列入全年经营考核的核心,按照6大类112项进行了任务分解,极大地提高平台发展积极性。同时,积极与润东汽车、奥特莱斯、铜山区农委等开展第三方合作,打通产品线上销售渠道,社会反响强烈。

    此外,为增强平台对外宣传影响力,该行联合商家有节奏、多维度地推出形式多样的线上主题营销活动,如“淮海环球港,奥特莱斯独享日”“乐享金鹰,途牛旅行”“红星美凯龙,夜宴嘉年华”“月老在行动,姻缘e线牵”等系列优惠活动,通过打折促销、发放优惠券、积分兑换等方式进行线上线下宣传,实现平台访问量、注册用户数及销售额的大幅提高。特色推出的“赚积分、抽宝马”等多场平台级活动,以及与媒体广泛宣传“e行无忧”品牌,更是极大地活跃了平台用户、深化了品牌形象、提高了市场认知度。

    不忘初心  探路线上“三农”服务

    该行发挥“e行无忧”平台资源整合优势,通过推广特色产品、挖掘特色产业、实施农业众筹等多种方式,切实为农户销售农产品、生产性融资等提供便利,实现精准助力,同时也为农合机构与“政企农”合作,发展普惠金融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例如,今年3月,因市场环境变化,徐州市铜山区房村镇1万余亩藕田300万斤优质白莲藕滞销,恐将影响新的播种季,造成资源浪费,严重影响藕农收入。该行利用平台的“农业在线”商城,帮助藕农找销路,发动全体员工和社会各界朋友进行购买,同时以10斤1元价格销售10万斤,差价补贴藕农的同时,销售收入全部作为公益基金回馈社会。通过以上措施,成功打开了房村潜水白莲藕这一公益品牌,该行配套引入一些深加工项目,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推动铜山区白莲藕产业做强做大。

    移动金融  开拓无处不在服务模式

    该行“e行无忧”对金融服务板块全部改版,全面打造新型“大生活+大支付”互联网金融生态模式。设立“贷生活”和金融超市两大板块,创新推出无忧经营贷、无忧精英贷、无忧富商宝等16款产品,e行无忧“贷生活”板块日均点击达2000余次,发放贷款119户,金额2219.8万元。

    为打造完善的移动生活服务场景,更好地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让商家和用户等参与方都释放无限活力,该行在借助江苏省联社手机银行支付基础上,创新推出二维码支付品牌——“e行无忧收银台”,加速打造“场景+金融”服务模式。“e行无忧收银台”将充分发挥该行快捷支付优势,凭借“手续费超优惠、到账快、支付渠道多”等功能优势,打造一站式移动支付体验,满足各类客户尤其是年轻客户零星化、碎片化、线上化的支付需求。

    “e行无忧”平台是徐州铜山农商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实施战略转型的关键一环,对塑造特色优势开展错位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今后,徐州铜山农商银行“e行无忧”将不忘初心,坚定“普惠金融”的理念,不断加快功能迭代,将公共服务、生活与支付打通,构建金融生态圈,以业务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加速打造“智慧银行”。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