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一把祖传戒尺,深红锃亮,平时用一块红布包着,上面刻着祖训“为民不偷不抢,为官不贪不占”。懂事时,奶奶拿出戒尺训诫说:“从小不准偷盗,不准偷懒,不准说谎……违者戒尺伺候。”
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级,有一天放学回家,饥肠辘辘,母亲又不在家,我就偷偷摘了一墙之隔王大爷家的山楂果,被回来的母亲发现,母亲先给我讲道理,随后拿出戒尺把我的手都打肿了,打一下,背一遍戒尺上的祖训,最后,我红肿着手在母亲的带领下到王大爷家道歉。那顿戒尺让我长了记性,从此牢记祖训,再也不动别人家的东西。
后来我长大了,对戒尺有了进一步了解,自从朱元璋封了结拜兄弟教书先生那块结拜木头物证为戒尺后,戒尺就成了教书先生的教学工具。如今,戒尺对我们来说越来越陌生,越来越遥远,但我对戒尺含义的理解却越来越深刻。
说戒尺,话分两头,戒,就是警戒、警醒、警钟、诫勉、防范、惩戒、惩罚。其实戒尺的首要作用和目的不是用来惩戒或打人的,而是警戒人、告诫人,不犯错、少犯过。让人做到自警、自省、自尊、自重、自量、自严、自律、自守。戒尺的作用就是约束、管束。警戒,是自我约束;惩戒是外来管束。
尺,就是是非标准,尺度,范围,规矩。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尺,说具体点,就是规定、制度、规矩、纪律、法律等硬性规定与软性规矩。因此,每个人心中都要有把戒尺,尤其是我们从事的银行工作,作为金融特殊行业,面对严峻的案防形势,我们不敢也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放松警惕,因此,建立制度、完善规章是行业管理的前提,银行工作人员除了要遵守一般人的尺度,还要遵循行业内立的规矩。
规矩是一种约束、标准,更是一种责任、境界。在我看来,立规矩是做事的基础,懂规矩是做事的原则,守规矩就是做成事的保证。
立好规矩就是整章建制,完善梳理各项制度与流程。近年来,各项业务快速发展、创新发展,农商行里的一些制度与流程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业务需求,所以更需要围绕全覆盖的要求做好“立、改、废”的规划,紧盯业务发展跟制度相衔接,各个岗位环节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控制体系。合规部门与业务条线部门应紧密配合,努力实现规矩先行、制度先行。
懂得规矩就是要学习制度、理解制度。工作不仅要做得“好”“快”还要“合法”“合规”,不仅要懂得“亡羊补牢”,重要的还要知道“未雨绸缪”,各种制度培训、合规培训也很有必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培训就是在告诉我们如何抵御风险、控制风险。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敬畏是一种优秀品德、严正态度和工作智慧,懂规矩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制度、规矩心存敬畏之心,自觉在心中竖起一把“戒尺”,在行为上画出一条“红线”,清楚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时刻做到脑子里有界限,心里有底线。
守住规矩就是要执行制度、落实制度。众所周知,再好的制度不执行、不落实都等于零,如何引起大家执行制度、落实制度的共鸣,首先就是要高管、中层骨干学习制度、执行制度、落实制度,其次要对全体员工加强思想教育,让员工一定要知道不执行、不落实制度所带来的危害。广泛开展全员学习制度、执行制度系列活动,全面提升各项工作的执行意识、合规意识,做到心有“戒尺”,这样我们才能合规做事,规矩做人,各项业务才能不出圈、不出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心中有戒”。明代大儒方孝孺曾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如今,有形的戒尺越来越少,无形的戒尺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对于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员工来讲,必须认真履职,警钟常鸣,常抓不懈,设好防线,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不发生责任性案件和大的风险,不发生安全责任性事故”这三个底线,要做到对规矩心存敬畏,做到心中有“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