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农业部日前发布《关于加快东北粮食主产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突出东北腾挪空间较大的优势,着力提升养殖规模化水平;补齐东北畜产品加工流通短板,加强对东北地区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到2020年,东北现代畜牧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完成,优质安全畜产品生产供应能力明显增强,肉类和奶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15%和40%以上。到2025年,东北畜牧业基本实现现代化。
指导意见提出,立足东北粮多、秸秆多、牧草资源丰富等条件,以生猪、奶牛、肉牛为重点,兼顾肉羊、蛋鸡、肉鸡、绒山羊等区域性特色优势畜种,着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提升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饲料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增值;大力发展牧草加工、秸秆调制等配套产业,促进草食畜牧业发展。
此外,指导意见提出,加大东北现代畜牧业建设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加快东北现代畜禽牧草种业发展,将重点畜产品交易市场发展纳入农业部相关规划。积极探索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向东北地区聚集,着力做强畜禽牧草种业、优质饲草料供应、产品加工流通关联产业。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建立畜牧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产业整合升级和做大做强。
长期以来,受饲养方式粗放、畜产品加工和运销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东北畜牧业发展水平与丰富的粮草资源不相称、不同步,主要表现为“冷”“远”“高”“低”四方面:“冷”,指设施条件差,牲畜在冬季低温严寒中能量消耗大,增加了养殖成本;“远”,指区位偏远,运力不足,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不能转化为市场优势;“高”,指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推高了价格,与东部沿海地区大量使用低价进口玉米和高粱比,失去了竞争优势;“低”,指生产方式粗放,畜牧业生产效率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当前,东北地区畜牧业发展迎来了重大机遇。”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改革以来,国内玉米价格下降了30%左右,有利于降低养殖业成本,有了与东部沿海地区竞争的基础;人们对有机、绿色畜产品等高端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为东北畜牧业发展创造了更大消费空间;沿海地区、水网地带禁养限养,倒逼畜牧生产北移西进,东北广袤的土地有足够的接纳能力。加快东北畜牧业发展的条件都已具备。
据了解,丰富的种植业资源是东北地区畜牧业加快发展的强大优势。四省区既有粮食,又有秸秆、牧草,2015年粮食产量和秸秆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4%和41%;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分别占全国产量的70%和13%。同时,东北地区发展畜牧业在人工成本、土地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据调查,东北四省区养殖业雇工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至30%。与中原和南方水网地区比,东北养殖用地相对宽裕。
(宗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