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4年东溪信用合作社的创立,到1987年建立淳安县信用社联合社,再到2005年成立一级法人联社,一直到今天淳安农商银行的成立。
究竟是怎样一群人促成了这华丽转身,又是怎样一种精神让淳安农信人从一穷二白,拼搏到区域的龙头老大?也许,我们可以从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身上找到答案。
青春档案一:
创业之初 筚路蓝缕
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寻觅到算盘这种中国古老计算工具的身影了,可就在不远的过去,能熟练地拨打算珠,是银行人必备的基本技能。第一代农信人——唐国光,就是一位算盘高手,他在1984年被评为浙江省杭州市劳动模范。作为早期信用社历史见证人之一,84岁的唐国光老人这样说:
1954年,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可谓是百废待兴,国家亟须集中力量办大事,于是办信用合作社成为了亿万农民迫切的需求。而作为第一位唐村信用合作社主任,年轻人的唐国光算是个“三无”少年——无文化,无经验,无补贴。他说没文化不可怕,我比别人多花时间学习;没经验不可怕,我比别人多走动;没补贴也不怕,我比别人更能吃苦。
站在只有一张从农民那借来的办公桌前,面对半年没有一分补助的艰苦环境,他没有退缩。我们无法想象信用社成立之初,条件有多艰苦:他买复写纸是一次三五张,用到字迹看不清时,在太阳底晒一晒继续用;当得知信用社亏损70元,从1957年开始就主动要求每月工资减少3元,这一减就是10多年;一年365天,他只有春节三天假期……
这是一种怎样神奇的力量一直支撑着他一路向前、让他与众不同?
也许,应该归功于他那份以社为家的初心。他把农信事业放在首位,才能促使他想方设法补齐不足、赶超自我、不断奉献,不断进步。
他不愧为淳安农商银行创立之初劈山伐木的开路先锋!
青春档案二:
发展阶段 砥砺前行
当时光的年轮行驶至1987年,在淳安县的西部山区,来了这么一位年轻人,清瘦的脸上架着一副半框眼睛,斯斯文文的。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位身材不算高大的年轻人在今后的几十年里获奖无数,并带领着他的团队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奇迹。
他叫徐田福,是第二代农信人。原本以为进了信用社,就端上了铁饭碗,可以高枕无忧,可没想到刚进信用社的第二天,就接到了清收不良贷款的任务。这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可他却拿出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当晚就向老同志请教,并把贷款户的详细情况全部抄在笔记本上,第二天一早就乘船到村里。他白天熟悉贷款户位置,晚上上门催收,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忙到半夜。说来也怪,经过短短一周的日夜清收,逾期多年的6户贷款竟然全部清收到位。
初来乍到,他就完成了一项超难任务。
在此后的多年工作中,他始终保持着热血青年的干劲。面对各项任务指标,其他人带着畏难情绪观望时,他已早早分析好自己的优劣势,果断出击、抢占了先机。他的雷厉风行、巧思笃行,他的不畏艰难、砥砺前行,让他和他的团队一次又一次获得殊荣。
青春档案三:
腾飞时期 不忘初心
都说创业难,守业更难,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环境,接过接力棒的年轻人,该怎么守住这6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淳安农信人打下的江山?
也许这张写满了年轻农信人名字的荣誉名单可以告诉你答案:
陆一斐,一名“80后”普通柜员,在淳安农商银行“两费”签约期间,表现突出,被评为当年感动农信人物。当时,新婚燕尔的他,为了“两费”足足三个月未能与新婚的妻子见上一面。但是他无怨无悔,为了能让参保人放心签约,他不怕麻烦,一趟趟地跑,一遍遍地解释。在“两费”签约中,陆一斐小分队成功签约了3331户,这是他“白+黑”“5+2”,辛勤耕耘的成果。
“90后”客户经理唐馨雅经常骑着自行车去“整村授信”,她的车速飞快,经历过很多惊险时刻,对于她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村里人都说:“这个小姑娘了不得,年纪轻轻胆子贼大,到了晚上还经常看到她走村串户,太敬业了!”
他们都是新时代农信人的代表,用青春激扬着农信腾飞的梦想。
回首这63年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比学赶超的历史,一部青春激荡的历史。
无论是在创业之初、发展的关键期,还是在今天,青年人无疑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先锋队,是一个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
国学大师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而对于农商银行来讲“青年强则企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