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银监会公布的银监系统罚单达到225张,涉及信贷业务、票据的罚单最多,占到约七成。罚单数与6月份的374张相比大幅减少,但数量和惩处力度依旧令人“瞩目”。
农村金融机构被罚最多
7月份银监系统开具罚单中,案由包括违规发放贷款、贷款用途管理严重不审慎、票据业务违规操作等。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高级研究员蔡浩表示,信贷业务是银行的传统业务,在各类业务中占比最大,因此信贷业务出现违规行为的可能性较大,也更容易吃罚单。而且,票据违规是近几年监管的重点,今年处罚加重可能与去年以来票据案件频发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7月份罚单中有10张属于“信贷+票据”双违规,案由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贷款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贷款转保证金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案”“贷款管理不到位、未严格审查银行承兑汇票交易背景资料真实性、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银行承兑汇票”等。
据了解,“贷款转保证金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是指银行贷款发放出来之后,并未投入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中,而是存入保证金账户开立了银行承兑汇票。
此外,在涉及单位的罚单中,农村商业银行收到55份罚单,数量最多;其次,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收到27份罚单,居第二。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卞永祖表示,各地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农商行、城商行等中小银行是罚单的“重灾区”,因为这些机构缺乏人才和管理经验,在经营过程中风控机制不完善,并且难以出台真正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产品,主要依靠传统的信贷业务导致问题颇多。
监管部门该如何防微杜渐?
“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业务违规,原因错综复杂,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只能通过加强监管协调、提高监管能力、严格监管要求等方面,引导金融机构有效提高自身业务风险治理能力、加强审慎合规经营意识,从而达到防微杜渐的效果。”蔡浩这样表示。
卞永祖也强调,监管部门首先要扎紧篱笆,针对当前发现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管细则,加大处罚力度,提高金融企业的风险意识。其次,提高人员素质,避免鱼目混杂。第三,要加大科技投入,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加大对可能存在风险的分析,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安全性。最后,要加强监管部门的合作。
事实上,今年3月以来,“一行三会”的监管之剑纷纷出鞘,其中银监会连发7份文件,直指商业银行业务乱象。
银监会日前召开的2017年年中工作座谈会强调,要以管党治党的“严紧硬”改变监管工作的“宽松软”。全面梳理银行业各类业务监管规制后,尽快填补法规空白,争取在年内出台18项新制定和新修订监管制度。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