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夏时节,骄阳似火,在塔里木盆地西缘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疏勒县,年过六旬的库木西力克乡亚克什拉克村村民乌吉·托合逊并没闲着。眼下,棉花生长进入重要的挂桃期,他骑着辆电瓶车,天天巡检在田间地头。
“跟着‘博士书记’,我们都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乌吉·托合逊说。而他说到的“博士书记”是张平,一位从新疆农业科学院来挂职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的博士。
人多地少的亚克什拉克村,曾经饱受贫穷和落后之苦。直至2014年底,全村2114人中还有扶贫对象664人。2014年以来,随着“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组的入驻,以及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进,亚克什拉克村也迎来转机。不过,由于自然资源有限、村集体经济薄弱,亚克什拉克村仍面临返贫压力大的挑战,巩固脱贫成果的任务艰巨。
今年2月,在新疆农科院农产品贮藏加工所任所长的张平来到亚克什拉克村,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村民提升‘造血’能力,防止脱贫户再返贫是我的目标。”张平说。
亚克什拉克村是典型的农业村,长期以来,农业收入占全村经济收入的一半以上。张平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通过改良品种、科学种植进行精准扶贫。张平从新疆农科院争取来新棉种,在亚克什拉克村进行大面积播种。“棉花新品种平均每亩能增收50公斤,按照市场价格7元/公斤核算,每亩地增收 350元,全村2000亩棉花就能增收70万元,仅此一项即为村里210户棉花种植户实现户均增收3500元。”此外,村里复播的1500亩玉米也换成了成熟周期更短、产量更高的新品种。
随着玉米、棉花等农产品种植的科技含量提升,亚克什拉克村喂肥了羊、种富了人。“是‘博士书记’唤醒了这里的农田。”与张平搭班子的村党支部书记牛鑫说出了村民的感激。
“只要这里需要,我就尽我所能,站好‘第一书记’这班岗。”在南疆小村的田野里,张平如鱼得水。而在村民眼里,墙壁上“让科技给扶贫插上翅膀”的字句也有了不一样的分量。
(尚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