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我国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以来,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上海农食产品虽然出口额不大,但其造成的国际影响力较大。为此,上海检验检疫局与上海市商务委联合相关行业协会搭建了“上海市技术性贸易措施公共服务平台(农食行业示范点)”,协助企业优化管理模式,共同应对国际技术措施影响。经过近一年的时间,上海一家出口速冻调理食品企业在示范点的帮助下,预估2017年产值同比可增长1亿元。
产业特点明显 出口受限严重
示范点通过开展对上海地区新鲜蔬菜、食用菌、水产品加工企业有关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能力的调研工作,发现农食产品加工多为以民营为主的小规模企业,国内劳动力成本、土地租金以及农资上涨,导致出口农产品价格上涨明显,再加上进口国对中国出口农食产品检测力度加大,2016年出口规模仅为2012年的50%-60%。出口地区主要集中在欧、美、日、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上述区域的出口份额占据上海该类产品出口比重的70%以上,体现了对这些地区较高的出口依赖度。近两年来,上海食用菌产品在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出口量逐年增加,但也存在量大利润低的情况。示范点及时预警相关企业,将新出台的检验措施、法规宣传至企业联系人,提早应对,规避出口风险。
认证种类繁多 亟待指导帮助
农食产品出口的主要区域也是技术性贸易措施主要制定国和案件发起国,这些国家及地区出于保护自身市场等目的,逐年升级技术性贸易措施项目及内容,高昂的检测认证费用、品种繁多的认证检测项目,需要企业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据统计,企业的各项成本增长中,80%来自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
国内的认证模式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亟待创新改进,上海局依托示范点尝试加强集约化认证检测服务能力建设,选择认证范围最广、针对性最强的认证品种,尽可能减少企业在认证检测方面所投入的成本。企业在获得认证资质后有益于将食品安全和业务流程相连接,同时,也保证了企业满足不断增长的全球客户对GFSI认可的供应链食品安全的认证要求,得到全球范围内的认可更容易同其他管理体系标准相融合。企业通过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在提升了企业形象的同时,也增加了与国际连锁超市的合作机遇。
专人专业培训 创新增值产品
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专人从事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工作,运用WTO规则来保护自己的基本贸易权利的意识薄弱,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往往采用直接放弃市场、或是任措施实施影响减小出口量、或是提高自己的生产成本仓促应对等消极方式,而如此做法会对同类产品出口造成连带影响。
为此,示范点聘请企业和检测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为农食示范点专家,日常除了承担对农食行业专业技术指导外,普及各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行业培训。研发新技术、创新生产方式、构建高安全度、高附加值、能够满足国际高端市场要求的农食产品,引导上海企业生产深加工食品和有机食品,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相结合,优化供给侧结构组成。
一直以来,农食产品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虽然货值不高,但与民生民计息息相关。示范点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有利于加强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应对,维护了我国出口农食产品企业的利益,而且还为中国出口农食产品在WTO争取了更多话语权,使企业在国内市场取得了顾客信任的“通行证”,也获得了打开国际市场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