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合作经济十年·我的故事
《中国合作经济》杂志2017年第6-7期精彩内容推荐

    关键词:量变  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为合作社的发展以及社员的合法权益撑起了一把法律大伞,标志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依法发展的新阶段。

    10年里,合作社数量快速增长,质量稳步提升,作用日益凸显。合作社正在成为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载体,正在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正在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正在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支撑力量。

    供销合作社是我国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供销合作社拓展组织体系、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的重要载体。

    供销合作社系统坚持通过政策引导、业务指导、服务支持、网络带动、出资领办等措施,带动广大农户共同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2016年底,全系统组织农民兴办的各类专业合作社共有169896个,比上年增加22599个;入社农户1483万户。

    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是供销合作社系统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此外,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已成为供销合作社发展合作社的重点任务。

 

    关键词:产业链 让农产品的利润更多回归农民

    从产品到“世界”

    口述:北京京纯养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王东生

    最初我是以个体形式销售本地蜂蜜,赚取少额差价。为了使农户抱团,也让优质蜂蜜卖个好价钱,我意识到合作社是未来最好的选择。

    对于北京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发展农业不能靠数量、面积来取胜。我们决定走出单一销售的模式,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因此,通过结合北京巨大的旅游市场以及蜂产品市场消费者的科普知识欠缺等现状,便萌发了在更深层次上延伸产业链的想法,多角度增加蜂蜜的产品附加值。

    通过进一步探索农业与休闲产业的融合方式,将蜂产品与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融会贯通,延伸单一产品的产业链,合作社初步实现了蜜蜂养殖业、蜂产品加工销售业、蜂文化旅游业的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而结合乡村的独特地理、环境等优势的同时,将养殖业、加工业、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这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品牌  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阿香”点亮亿元市场

    口述:湖南省安化县阿香柑橘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夏绪平

    湖南省安化县是湖南省优质柑橘基地县之一。1999年前后,柑橘大丰收,可到了收获季节,收购价只有0.2—0.4元/公斤,而且收购者寥寥无几。第一次明白了丰产并不等于丰收,市场经济为农民上了昂贵的一课。

    2000年,我怀揣着家里仅有的8000元钱,走遍华北、东北、西北柑橘销售市场,还到了俄罗斯考察和寻求路子。通过调研,我发现柑橘“卖难”只是结构性过剩、季节性过剩、低品质过剩。如何让合作社的产品在市场上闯出新名堂,品牌是基础。于是,我将合作社的产品以种植大户“夏阿香”的名字命名,将“阿香”作为合作社的品牌并进行了注册。

    得益于品牌优势,阿香柑橘专业合作社2012年销售收入达1.3亿元,为农民增收4200万元。

 

    关键词:联合 走向更高层次的合作

    众木成林  风雨同舟

    口述:河北省灵寿县青同镇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常务副主任  郑大香

    青同镇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共有19个行政村。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镇里先后涌现了50余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合作社大都在内部管理上缺乏规范,组织化程度也较低,尤其是品牌意识薄弱、资金实力也不足,限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的发挥。

    2011年,灵寿县青同镇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成立。7年来,联合社秉承“服务‘三农’、合作共赢”的办社宗旨,坚持“合作立社、服务兴社、改革活社、品牌强社”的发展思路,现已发展成员社25个,服务农民社员1125名。

    未来,我们还计划用3年时间,在灵寿县丘陵区建设万亩有机果桑种植基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建成京津冀最大的果桑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文化旅游基地和高科技孵化基地,辐射带动1万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关键词:规范  由“量”到“质”的分水岭

    实打实执行出成效

    口述:贵州省威宁县海拉镇管仕特色中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管仕七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2011年,我看到中药材市场行情不错,决定不再打工,返乡从事中药材种植。

    2014年,我牵头成立了管仕特色中药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龙头,通过预先发种苗给农民种植、收购成品时再扣种苗钱的方式,发展社员70余户。合作社运营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有的社员在种植过程中违规超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党参产品农残超标,影响了其品质。我意识到,规章制度停留在文字和表面是不行的,必须实打实地执行。此外,合作社要发展,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标准和规范。

    现在,我们一共为19个合作社供种供苗。这些合作社社员加起来达到了7000户,种植面积拓展到乌蒙山区,达3万亩。我希望2017年就能实现“让海拉黄党参产值3个亿”的目标,希望海拉黄党参能不断为脱贫攻坚创造新的奇迹。

 

    关键词:资金互助  多层次农村金融的有益尝试

    社员再也不用为钱发愁了

    口述:山东省滕州市级翔果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赵钢毅

    在我们开展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的时候,这个形式并不多见。

    随着愿意把钱存在合作社的人越来越多,在2008年5月,合作社正式在内部设立了资金信用互助部。按照“对内不对外、吸股不吸储、分红不付息”的原则开展内部互助业务。信用互助业务满足了社员们临时性、季节性的资金需求,且到账时间快、手续简单,从申请借款到拿到钱,一般仅需一至两天。

    通过资金互助试点工作的开展,社员对合作社更加信任。同时,让农民有了充足的资金扩大再生产,合作社能更有效地大力开展蔬菜标准化种植及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促进了合作社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进程,辐射带动了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关键词:助农增收  不可替代的生力军

    依托产业带动全村致富

    口述:天津曙光沙窝萝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李树光

    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小沙窝村,这里是沙窝萝卜种植的起源地。在2007年9月,我牵头成立了天津曙光沙窝萝卜专业合作社。既为了杜绝一些假冒伪劣产品,让沙窝萝卜品牌能够延续下去,也是希望通过合作社能够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

    在合作社成立初期,合作社就制定了产品质量监管制度,从栽种到采收全部实行标准化生产。在销售时,我们不走批发市场,而是选择走终端和高端市场,价格一年比一年提高。为了让“沙窝曙光”萝卜的品牌走得更远更好,我们又在“文化”上做文章,通过发掘沙窝萝卜的历史,塑造品牌文化。

    如今,沙窝萝卜已经从普通农产品变身为国家地理标识品牌。我们还将把沙窝萝卜文化、展示、检测、储藏、销售与村集体建设和全区旅游业发展相结合,把沙窝萝卜做成全国首屈一指的农产品。

 

    关键词:新型合作社  创新是前行的动力

    从“向钱看”到“向前看”

    口述:云南开远市羊街乡老燕子村公共管理合作社理事长 魏显荣

    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种植、养殖、加工等各类大大小小的合作社成立了不少。而我们农村公共管理合作社是为村民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的。不论红白喜事,还是引水修电,合作社都帮村民义务解决。

    自从有了合作社,村里人更加团结了,村民们也都很满意有这么一个组织帮大伙处理平时的生活难题。我们还经常开会讨论不足,提出新方案解决旧问题。承接红白喜事这一块,大家觉得有个固定地方办事更方便,而且环境也能保护好。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后来就建了400余平方米的喜事餐厅,一次可容纳80余桌人吃饭。

    现在,周边村都纷纷效仿组建了自己的农村公共管理合作社,切实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

 

    关键词:人才  新血液  新动能

    合作社圆我为新农村锦上添花心愿

    口述:江苏省如皋市东陈镇雪洪村大学生村官  陈飞

    与合作社结下不解之缘还是在9年前,我刚从扬州大学毕业,坚决走上了大学生村官这条路。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又那么骨感。

    自华日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作为村里的大学生村官,我主动上门服务,让我与合作社有了更紧密的联系。

    借着“基于农业废弃物增值利用的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新模式的构建”项目,我联系母校扬州大学与合作社共建了“产学研”合作平台。项目的实施为合作社每年节约资金30万余元,200余户合作社成员从中受益,我也得到了合作社信任。

    现在,合作社建立了以200亩为核心、辐射面积达1000亩以上的生态鲜米基地。在基地打工的农民1年能有近4万元收入,我们这个“边区”村农民也可以脱离帮扶行列了。

 

    关键词:党建  新形势下的重要组织载体

    在党的引领下助农共同致富

    口述: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区天亮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赵军海

    天亮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是因为村里剩余土地多、劳动力少,土地撂荒现象严重而组建。我们能够快速发展,是因为合作社内部的党组织和党员社员。

    党总支成立之后,以我们几个发起党员为代表,率先做出示范,把种植成果展现在老百姓面前。在农村,老百姓对党有着完全的信任。慢慢地,一些已经卸任的村支书也加入到合作社中。借助这些老书记在村民中打下的良好的群众基础,吸引了不少农民加入到合作社中。现在,合作社党总支下辖的5个党支部,拥有党员155名。

    党建工作在合作社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我们现在的办社宗旨不仅仅是助农增收致富,还要在党的引领下把松散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实现共同致富。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