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资本涌入茶行业,其中不乏京东这样的商业巨头。但看似辉煌的中国茶产业背后,却面临着整体小、弱、散、乱,无龙头企业,商业模式落后,产销脱节,库存积压严重,品牌缺失等问题。”8月1日,茶产业联盟首届峰会暨成立大会在四川成都举行,蒙顶山茶交所总裁傅元森在会上如是表示。
《中国茶叶产业“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目前总体仍呈现出小、散、弱的格局,品牌是“软肋”,市场是“瓶颈”,企业规模有限,综合实力偏弱。因此,一些茶企开始寻求成立联盟,实现抱团发展。
茶行业竞争正加剧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经济研究调研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茶园总面积约为4448万亩,比上年增加132万亩,同比增长3.05%,其中开采面积约3578万亩,同比增长约5.64%。2016年全国干茶总产量约为244.54万吨,同比增长7.37%。
但高速增长的背后,茶产业小、散、弱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行业缺乏龙头行业,茶产品附加值偏低。
以云贵川茶业主产区为例,当地茶企多数成为代加工工厂,茶企、茶商、茶农等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并未因产业规模和体量增加,享受到切实收益。
中国茶业流通协会一份报告指出,行业缺乏龙头不能发挥规模化生产效应,不利于资源的优化组合。今后一段时期,茶行业竞争将会加剧,加速行业洗牌。
这样的背景下,众多茶企抱团寻求发展。日前,蒙顶山茶交所联合国内20个有代表性的茶叶主产区,联合100家以上茶企资源,倡导成立中国茶产业联盟。联盟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打造以茶叶为纽带,生产、交易、流通和金融服务等茶业产业要素一体化的“订单式”产销模式。
傅元森表示,要通过成立茶产业联盟,解决当下传统茶产业链和茶资金链的种种矛盾和弊端,推进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实现传统茶产业与互联网跨界融合。
业内:联盟形式运转难度大
行业人士分析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茶叶实体企业7万多家,家庭式茶企占据着茶叶市场的半壁江山,虽然“互联网+”现已经站上风口,但传统商家对此却十分陌生,茶叶市场处于亟待整合的时期。
长期以来,一些地区由于缺乏茶业交易场所,没有沟通生产与消费者之间的载体,使得茶农生产出来的产品要运到外地市场进行交易。这既增加成本又浪费时间,也无法根据市场要求和价格变化来进行生产,从而造成产销脱节、流通无序。
近年来,国内一些茶产业联盟宣告成立,寻求抱团发展。中国茶业学会理事长江用文表示,有联盟肯定比没有联盟好,但企业的自主行为十分关键。衡量一个联盟能否发挥作用,关键看联盟单位有无共同目标,健全机制和成员单位是否遵守联盟章程来约束自己。
江用文认为,“企业自发行为不够,只有企业自己需要联盟来实现抱团发展,才能使联盟真正发挥作用。”他说,目前国内联盟很多,但联盟目前运转难度大,一些联盟似乎是形式大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