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决策部署,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会为载体,通过启动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组织专业论坛、开展推介对接活动、现场学习发展经验等形式,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点亮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导航灯”。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提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要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定位、以“绿色”为导向的发展方式、以“文化”为灵魂的发展特色。尤其强调农家乐要让农民乐,资本下乡要带动老乡,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产业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围绕问题导向,提出“推进业态多样化、产业集聚化、主体多元化、设施现代化、服务规范化、发展绿色化”的“六化”要求,是打破发展瓶颈、推动转型升级的一剂良方。
吹响了乡村休闲旅游的“集结号”。农业部启动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发出“休闲农业乡村游 望山看水忆乡愁”的号召,邀请城乡居民参与“醉美休闲农业 相约美丽乡村”;举办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论坛,发布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发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安吉倡议》,呼吁从业者带头遵纪守法、推进绿色发展、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品牌创建、促进合作共赢,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正能量。
推出了典型示范的“好样板”。在农业部组织的专业论坛上,与会代表围绕政策制定、提档升级、产业扶贫、利益共享、机制创新、模式探索等作交流、晒干货,供各地分享经验、借鉴模式。与会代表还实地考察了“两山”理论发源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了解培育新主体、构建新机制、打造新业态、发展新动能等方面的经验。
搭建了跨界合作的“云平台”。农业部举办推介对接活动,引导社会资本、电商企业和旅行社参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让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回流乡村、跨界合作。据统计,推介对接活动促成91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与40家工商资本对接,171个景点与22个旅游机构对接,40种特色农产品与41家电商企业对接,现场签署9份合作协议,签约金额达17亿元。
(王小川)
产业观察
乡村旅游: 既要顾全“面子”也要建好“里子”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不少城市居民外出的热门选择。据农业部统计,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了5700亿元。
但在红火的背后,乡村旅游却面临着成长的烦恼。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上规模的各类经营主体已达30多万个,采摘园数不胜数,但能细看可回味的却不多。产品特色不明显,经营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同质同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造成同质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乡村旅游尚处于初级阶段,景区建设简单模仿,盲目跟风;有的地方优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传统农作方式、特色物产利用方式粗放,特色不足。从消费端来说,虽然旅客的消费能力在提升,但对价格的敏感度仍然较高,不少人还存在着“到农村玩等于价格便宜”这样的误区。这种消费心态也制约了乡村旅游向精品化发展的步伐。
推进乡村旅游业态的多样化,已势在必行。应创新乡村旅游的新业态,与相关产业进行深度融合。推动“生态+”“文化+”“时尚+”等跨界融合,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开发民俗文化、养生养老、农业公园等新形式,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
乡村旅游应该如何有序发展?农村地区必须补上短板,完善排污、垃圾分类处理、网络信息等设施建设。比如,自驾游是当前热门的乡村旅游模式,而有的地方信息短缺,依靠导航的游客却找不到目的地。
但与此同时也要警惕乡村旅游建设进入另一个极端,即过分追求城市化、公园化。一些地方过度追求景区道路的硬化,让民宿贴瓷砖、装钢化玻璃,严重破坏到了景观的和谐。所以,在规划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到游客的舒适度;另一方面,更要防止不和谐元素抹杀乡土气息。
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最近发布的《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报告》指出,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开发建设随意性大,与消费者的需求不相适应。下一步应该提高建设水平,让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离不开规划人才的培养。虽然景区规划在我国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但是多集中在城市景区规划方面。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应该加大专门人才的培养。农业部也出台过相关文件,提出充实一批规划设计、创意策划人才,提高休闲农业设计水平,着力在人员素质与设施改善上实现重大提升。在乡村旅游规划中要突出当地农民的作用,多寻访当地农民,听听他们的心声,将当地农民的智慧充分体现出来。
发展乡村旅游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这一难题亟须破解。乡村旅游景区是多方位开放式区域,属于公共空间,改善发展环境,政府义不容辞,可通过整合财政资金,促进景区提档升级。鼓励各地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方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撬动金融资金,搭建银行与政府的对接平台,解决经营主体的贷款难题,加大对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力度;还可通过PPP、众筹等新型融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通过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让乡村旅游有人投、建得好、管得好。
(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