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弘扬军队传统 抢抓发展机遇 为供销合作事业奋斗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专题

    历史,澎湃激昂。90年前,南昌起义一声枪响,宣告了人民军队的诞生,掀开中国革命历史的崭新篇章。90年来,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建立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军爱民、民拥军,90年来,人民军队与广大民众水乳交融。我们不会忘记,90年来,饱经战火烽烟,人民军队百折不挠,始终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不会忘记,90年来,无论是枪林弹雨还是洪水火海,人民子弟兵都义无反顾。

    作为国家的捍卫者、社会主义的捍卫者、人民利益的捍卫者,人民军队创造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辉煌,靠的不止是武器和装备,更是勇猛顽强的意志和敢打必胜的精神。他们有着坚定的政治信念,为了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不懈进取。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我们向这支伟大的队伍献上祝福,但同时我们更应该向英勇的人民军队学习,学习他们大无畏的气概,学习他们过人的胆识。

    历史赋予我们新的责任和使命担当,在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的当下,我们需要汲取人民军队宝贵的精神财富,增强革故鼎新的责任感,进一步深化对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认识,坚定信心、保持韧劲,唯此才能持续深入为供销合作事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水乳交融   共谱乐章 

    合作经济与人民军队携手90载

    1922年,中国共产党领办了第一个消费合作社,为工人阶级的生存和反抗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合作社作为党和军队战争时期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物资补给、信息联络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建国后,合作社作为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方式,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合作社在自身不断的耕耘发展中,始终不忘在军队的后勤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合作经济与人民军队,携手90载,共同谱出了一曲合作的乐章。

    土地革命,耕田队扶助军属

    在1927年到1937年的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建立苏维埃政权,先后开辟了多块革命根据地,根据地的大批青壮年男子参加红军,支援战争。为了帮助红军家属解决农业生产力不足的困难,农民创造了耕田队这一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以福建龙岩市上杭县才溪乡为例,共创立了13个耕田队,其主要任务在于帮助红军家属进行生产劳动。每逢周末全体耕田队队员都会到红军家属家帮忙耕田,并由队员自己解决伙食,大队长负责监督及动员工作。耕田队这种农民之间的互助合作组织,具备一定的互助合作性质,是合作经济为军队发展所尽的绵薄之力。

    抗日战争,合作社是抗战重要力量

    革命根据地合作社成为了抗日战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粉碎敌人对革命根据地的封锁、缓解根据地的困难上起了重要作用,在促进工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支援抗战上贡献巨大。位于内蒙古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万家沟合作社就是其中代表。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斗争中,敌人进行了严酷扫荡与严密封锁,万家沟地区的军民日用品十分困难。此时,在大青山支队司令部的支持和资助下,万家沟二人合作社开张,活跃在崇山峻岭的小小合作社不仅经营着火柴、烟叶、油、盐等用品,还协助部队托运军需物资。两位合作社店员冒着生命危险进购各种物资,有时化装成买东西的农民,有时扮作走村串户的货郎,多次进入敌人统治森严的察素齐镇(现呼和浩特市),以保证抗日军民的生活用品和军需用品。

    不仅是后勤物资的供给,合作社也是党和军队的联络站。1940年秋,中共山东新泰县委建立的“裕民合作社”就是为党传递情报的组织。通过发动群众入股,合作社很快运作起来,工作人员通过购销货物,将公函、情报藏在货品中,去各联络点送交、接收、传递。仅1940年秋至1941年冬,就传递各种文件、情报和资料近万件,护送往来干部200多人次,出色地完成了党和军队的联络站一职。

    解放战争,合作社是军队的坚强后盾

    日本投降后,人民群众严重缺衣少食,生活十分艰难。很多地方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创办合作社,带领群众渡过当时的困难。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封锁变本加厉,人民翻身获得土地,但生产资料奇缺,军队所需物资紧张,原本的消费合作社已不能满足当时当地的军需民用,一些合作社积极改变策略,消费合作社开始向生产合作社转变。以河北省遵化县梁家屯成立的“万顺生产合作社”为例,其根据军需民用办起了铁工厂、织染厂、毛纺厂等几个小厂,选拔群众中有威望、又有专长的人任厂长,技术人员从附近村庄雇用,根据需要任用工人。从1946年创办到1948年间,合作社不断根据人民解放战争形势变化,调整自身发展策略,以更好地服务军民。据记载,到1947年,仅用预付款订货方法,行署、军区拨小米42万斤,向生产社订购毛袜5万双、裹腿5万副、毛巾上万条、皮带铜签等若干种类的产品。

    同样在此时期为军队作出贡献的还有山东临沂市莒南县合作社,其积极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开展做军鞋、收军鞋活动,并在做好战争后方工作的同时承担起带领烈军属及农民转移的任务,发挥了群众转移到哪里就服务到哪里的优良作风。合作社在人民解放战争中为军队的大后方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国初,人民军队成为生产军,共渡难关

    1949年12月5日,毛泽东主席颁发《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人民政协共同纲领中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队,在和平时期,在不妨碍军事任务的条件下,应有计划地参加农业和工业的生产,帮助国家的建设工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号召全军,在师、军及军分区以上各级成立军队生产委员会来指导和监督生产计划。同时,建立军队生产合作社及各级领导机关,使合作社系统和军队指挥系统平行,相互密切联系,但不相混淆。

    人民解放军绝大多数来自劳动人民,且大都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有着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各种生产技能,这使得人民解放军的干部和军人普遍有着基本的生产经验和劳动传统。

    而军队生产合作社的建立,不仅对加速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恢复和发展全国生产生活作出了贡献,也使广大人民军队在战胜困难的基础上,减少了政府的开支,改善了军队的生活,并且经过劳动锻炼,还提高了军队的政治质量,改善了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

    改革开放后,合作社有新发展,与军队合作共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其本质是由农户自愿组成,以农户或农场为基本的经营单位,由入社农民共同所有、民主管理,来满足共同的经济和社会需求的自助、自治、自立的新型合作社。特别是自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设立、经营、管理进行了规范。军队针对自身农副业生产基地土地资源广阔、农业机械完备,但是却存在发展良莠不齐、缺乏农业合作意识、生产效率低的现实情况,尝试在其农副业基地中依托农业合作社组织生产,这对加快军队农副产业生产基地的发展,保障军队物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各类地方农民专业合作社还与人民军队广泛合作,建立“产销对接”协议,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在帮助农民的同时,也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如甘肃靖远县绿禾蔬菜专业合作社于2013年5月与某部队签订了“产销对接”协议,新疆玛纳斯县玛河虫草鸡合作社于2012年9月与部队养殖基地联手发展养殖业,这些合作一方面使其合作社的产品有了市场,另一方面也有效保障了部队的物资供应。

    (刘晓旭  沈 静)

    海南省社召开八一建军节座谈交流会

    7月28日,海南省供销合作社组织在职和部分离退休军转干部在海口市开展了纪念建军90周年系列活动。当日下午,大家冒雨来到金牛岭公园内的“解放海南岛战役烈士陵园”,向解放海南岛战役牺牲的英烈敬献花篮,并集体宣誓。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大家结合海南省供销合作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建设美好新海南”大研讨大行动,围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设美好新海南”“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等主题进行了座谈交流。

(姜蕊 陈颖 杨聪)

    福建上杭县社:缅怀革命先烈 争做合格党员

    7月25日,福建龙岩市上杭县供销合作社党总支组织系统部分党员到松毛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 争做合格党员”活动。通过此次红色教育,党员们进一步增强了党性修养,坚定了理想信念,按照“两学一做”的要求,不忘初心,砥砺前进,推动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丘启亮)

    致敬!那些曾为 军人的供销合作社人

    □  本报编辑部

    在供销合作社系统几百万职工队伍中,有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与万千职工一样,拥有供销合作社人共有的倾力为农的情怀、搏击商海的胆识,他们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曾经的军旅生涯锤炼了他们的坚强与刚毅,锻造了他们的果敢与自律。

    他们曾经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军人。从部队转业后,他们来到了供销合作社。

    他们依然保持着军令如山的执行力,为供销合作社系统带来更高的效率。在辽宁省大连市供销合作社,临危受命的转业军人用无畏和魄力把一个经营不善的再生资源公司变为蒸蒸日上的社有企业;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因为对绿色的向往和情怀,转业军人与供销合作社一起,发展现代农业,共建田园综合体,为供销合作社赢得口碑。

    严格的训练使他们始终保持一份警觉与敏感,他们为供销合作社系统带来丰富的市场信息和更全面的人才队伍。在浙江省嘉兴市,拥有部队炊事班工作经历的转业军人,在加入供销合作社后,发挥老本行优势,创办“中央厨房”,为市民提供新鲜便捷的净菜服务,成为当地有口皆碑的供销合作社企业;在湖北省十堰市,转业军人将武当山的珍稀土特产,打造成为享誉一方的农产品区域品牌,为当地农户带来更多的收益,为供销合作社带来效益。

    曾经的家国情怀在这些热血军人身上永难消失,为供销合作社精神财富的传承出谋划策。在河北省沙河市,年轻的基层社主任把曾经的“扁担精神”的发源地之一——禅房供销合作社各项业务全面恢复,曾经的军旅生涯强化了他对精神传承重要性的认识,多方寻找与搜集资料后,“扁担精神”纪念馆的建立让供销合作社重新成为飘扬在大山里一面旗帜。

    如今,他们不是军人,但是部队带给他们的优秀品格已经流淌在血液中,并随着个人的转岗,让更多的领域从共和国军人的那段峥嵘岁月中受益受惠。

    值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让我们向那些曾经是军人的供销合作社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愿你们在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时代大潮中大显身手!

    广东英德市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付尚波

    一身正气 满心责任

    弹指间,距离付尚波入伍已近30年。在广东武警某支队淬炼的三个春秋,如今仍濡染着他,让他怀着对人民、对集体、对社会的一身正气和满心责任,作为新时代的供销人砥砺前行。

    上任广东省清远英德市供销合作社主任的第一天,付尚波就要求全体工作人员“走路要带风”。在他看来,这是曾经的“部队纪律”,更是供销人应有的精气神儿。他这么要求别人,自己也是“雷厉风行”四个字恰到好处的形容。

    短短几年间,他敢想敢做,带领英德市社在全市农村综合改革和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努力进取——以“互联网+供销社+农民合作社+农民”理念,打造县域O2O综合类电商平台——英德“即送网”,孵化县域商业生态,并引领带动县、镇、村三级电商网络快速发展;组建英德市新供销尚业商贸服务有限公司,推行“县基一体化”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用心打造为农综合服务平台,践行上下贯通、联合合作;启用更多优秀的年轻人才在供销大地发光发热……他的正能量正带领英德市社焕发新的气息。

(白京京)

    山西吕梁市社副主任王玉平

    “迟到这件事我永远不会”

    22年的军龄,从懵懂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党员,再到后来的团职干部,山西省吕梁市供销合作社副主任王玉平坦言:“部队这个大熔炉教会了我太多东西,直到现在离开部队已经近20年,我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军旅情结,非常关注国防军事新闻,每天必看军事类节目。”

    于他而言,曾经在部队受过的8次嘉奖,立过的三等功,荣获的吕梁地区“学雷锋”先进个人等荣誉已如过眼云烟,而因军旅生涯锤炼的品格却一直相伴着他,成为永远的精神财富。他说:“我到吕梁市供销合作社17年,迟到这件事我永远学不会,只有在上班之前坐到办公桌前,心里才会踏实。”而今,延续着军人的坚毅与吃苦耐劳,在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这个大潮中,王玉平说,他将和同事一道团结协作,为供销合作社的发展,为扶贫、为服务“三农”贡献力量。

(米雅娜)

    四川雅安观化乡基层社主任赵全 军旅筑情怀  转身甘为农

    把22个春秋奉献给西藏雪域军旅的赵全,板寸头、白衬衣,走路做事都风风火火。听别人说他乍看像邓小平同志,他赶紧羞涩地摇头。

    2013年初赵全自主择业回到四川,放弃了优越的安置,靠着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花了两年半时间,从四川金忠食品有限公司的销售做起,跑遍了业务所辖的每个乡村,业绩直线上升,并被破格提拔为雅安区域经理。

    就在马不停蹄的过程中,他感受到农民对致富的迫切渴望和面对困境的无奈,再加上当年在西藏由于条件艰苦,长年没有新鲜蔬菜和鲜肉供应而早就萌生的对绿色农业的渴望,军人的使命、人民子弟兵为人民的情怀瞬间点燃心中的创业火种。

    2015年,赵全与雅安市雨城区供销合作社合资注册四川田舍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恢复成立观化乡基层社。作为基层社负责人,赵全以军人作风摸索开拓田园综合体,把基层社建在产业上,创建集种养殖、培养、餐饮、住宿、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九龙山农场,领办了4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打造出“1+N”基层社模式。推出“银企保”为农资金互助模式,构建“五包一保”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了“1223”产业扶贫机制,目前已带动农户1500余户、贫困户269户,综合产值达7500万元。

    (白京京)

    贵州省社资产管理处李洋

    坚持  只为最后的精彩

    李洋,一名年轻的85后。2003年12月,18岁的他成为武警贵州省总队第二支队的一名战士。12年的部队生涯,培养了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他如今应对高强度工作的法宝。“如果没有部队的锻炼很难适应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节奏,第一书记一天要填100多份表,白天上山下乡到群众家中开展工作,晚上10点开会到凌晨一两点……”

    李洋最难忘当兵第二年参加贵州省尖子军事大比武。为了迎战比赛,训练异常艰苦,“当时很累,甚至想去撞车,因为那样就能休息了。”但是也正是有了这份付出,他取得了好名次,还因此提干。“这也让我坚信,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

    2015年3月,李洋转业到贵州省供销合作社资产管理处,工作一年就被下派到天桥村任第一书记,今年4月,又到丙安镇丙安村担任第一书记。李洋说他是愿意来供销合作社的,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想实实在在为农村、为农民做点事。”借助于供销合作社这个平台,他相信自己的初心能实现,也能实现自身的价值。驻村一年多,他已经切实感受到了农村的变化,这让他颇有成就感。

    父母多病、女儿无人照顾是李洋的心病。但是曾经身为军人,“忠孝不能两全”的无奈与痛楚对他而言并不陌生。建军节前夕,他在朋友圈写下了为自己鼓劲的话:“虽然过去很精彩,但是我相信现在和未来会更精彩。加油!”

(李彩琴)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大桥基层社主任俞益

    部队给我能力 供销社给我舞台

    20年前,俞益当兵入伍,在福建厦门某部队从事伙食调剂方面的后勤保障工作。“看着战友们吃得香,吃得安全可口,尤其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他们吃到家乡菜时的那种兴奋感,让我的心里无比舒坦。”两年的部队历练,让俞益在不经意间,萌生了日后从事餐饮服务业的想法。

    退伍后,俞益回到家乡浙江嘉兴,当时正值工业开发,大批企业成立。面对企业员工就餐难这个现实问题,再结合自己的部队经历,俞益觉得可以做点事,于是便开始了为团体餐饮做保障的事业,也吸引了多位退伍军人共同创业。

    2013年,偶然的机会让他接触到供销合作社,并且找到了深度合作的基础,即建立从农业生产到放心食品的完整产业链来提高农户农产品附加值,解决餐饮原材料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嘉兴市南湖区供销合作社领导的指导和主持下,俞益于2015年改组成立大桥基层供销合作社,同年共同投资中央厨房餐饮配送中心,第二年投入试运行,工作餐、儿童餐、孕期营养餐……餐餐用心烹制,也得到市场的认可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

    “从餐饮管理型公司转型为餐饮原材料加工型企业,尤其是企业管理方面,对我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挑战。”俞益说,在这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军旅生涯给了他莫大支撑,尤其是在管理企业方面——把部队中的一日生活制度中的集合号、开饭号运用到企业形成统一意识;把部队的“三分四定”运用到现场生产管理形成整齐意识;把部队的执行力运用到生产任务中形成责任意识……

    “部队给了我能力,供销社给了我舞台,如今能够实践着‘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我感到无上光荣。”俞益说。

    (白京京)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