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随着城乡快递业的规模逐渐庞大,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峻。为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顾及环境、社会和谐,绿色物流的概念应运而生。
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减少物流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企业、社会、环境各方面的共赢。实现快递业的绿色发展成为当前我国快递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经济迅猛发展,电商企业日益成熟,也带动了我国物流行业的规模成长。201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4.9%,比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高出近1倍。据国家邮政局近日发布的《2016年度快递市场监管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达312.8亿件,同比增长51.4%,快递业务增量突破100亿件。日均快递业务量达0.9亿件,同比增长51.4%。其中,最高日业务量出现在“双11”期间,超过2.5亿件。用户使用频率增加,快递日均服务人次超1.7亿,年人均快递使用量接近23件,比上年增加近8件。
与此同时,污染浪费现象出现在物流行业的各个环节。在运输环节,不合理的运输安排不仅增加了道路需求面积,同时会产生大量能耗和废气污染。在仓储环节,保管不当会造成货品损坏浪费,同时会对周边环境产生污染。在包装配送环节,易产生过分包装、废弃物难处理等问题。
细化到数据,污染与浪费情况更为严峻。去年10月,国家邮政局指导的快递“最后一公里”峰会上,北京印刷学院校长助理周忠发布了2016年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相关统计数字更是触目惊心。报告指出,2016年来我国快递包装量增长非常快,其中快递运单207亿枚,塑料袋82.68亿个,胶带169.85亿米,相对于2015年7类快递包装中有6类同比增长超过45%。山东华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华介绍,现在由快递包裹产生的包装废弃物达到了百万吨级,但回收率却不足10%。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实践绿色化的数据化也颇为可观。在菜鸟此前启动的“绿色行动”中,提出了到2020年行业总体碳排放量减少362万吨,50%的淘系电商快递包装替换为100%生物降解绿色包材的目标,这相当于多种植3600万棵树。
尽管中国物流行业规模日益庞大,但是绿色物流体系的建立还处在初级阶段。相较而言,发达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已经展开了政策立法推动建立绿色物流体系之路。参考发达国家发展绿色物流的经验,我国在完善绿色物流立法、改善绿色物流发展环境方面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相继颁布《废物处理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等对日本绿色物流建设具有重要推进作用的法律;欧盟曾牵头制定一系列举措,改善欧洲国家物流效率低下的状态,如制定《标准回收法》,严格规定各行业报废物品的回收方法。
美国是最早大力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国家之一,并且非常注重逆向物流的发展,规定每年回收率不低于20%。对于企业来说,只要达到一定的回收额,就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对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业明确立法加以限制。
另外,共同配送也是发达国家正积极采取的配送方式,如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德国的柏林曾建立城际间的共同配送体系,节约城市间的物流资源,利用互联网科技手段,最高效发挥两座城市的物流资源配置。
(尚玉法 冀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