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盘的星……”每当我听到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主题曲时,就会想起家传的那杆秤。
一杆长约2米的黑紫檀木秤,定盘星虽在悠久的年轮中磨损了许多,但它仍旧闪烁着光芒。秤头杆尾上的铜管已经积累了一层锈斑,与原配的铸铁秤砣组合成了这杆木秤。听父亲说这杆秤能称重250斤,是爷爷年轻时候购置的,至今已超过90年了。
这杆秤为十六两制,而现在的秤按照十两制进位,换算起来更方便。可是在建国初期,买卖交易时,十六两制秤有猫腻可藏。爷爷在水产品门市“八鲜行”收购或出售鱼虾时,从不短斤少两。记得在遭受3年自然灾害时期,外地的一名商人想收买爷爷在这杆大秤上做手脚。那人带来一大一小两个秤砣,让爷爷在收购鱼虾时换上大砣、卖出商品时用小砣,被爷爷一口拒绝。从那时起,爷爷就带上这杆秤回家了,不愿意做那些昧良心的事。
在计划经济年代,父亲从爷爷手中接管了这杆秤。那时,父亲是农村生产队的贫协委员,把粮食、油料、猪肉等称好后,再分配给村民。父亲按照爷爷的嘱托,对谁都是一视同仁,从不给家人和亲朋好友多称一点。一次,生产队在场头分配山芋时,按各家各户人口分派。社员们有人往筐里装,有人往麻袋里填,称好后每户一堆,并排堆放在打麦场上,上边压着写有户主姓名的字条。母亲找到自家的山芋堆后,准备装筐时,被一位大爷拦住了:“别动,我怎么看你家的山芋比别人多呀,我们要重新过一下秤!”现场顿时一片哗然。母亲提高嗓门说:“你凭什么说多称?我敢保证,要是我家多称了,我们承认贪污,罚我们全家半年的粮食;要是不多不少,你得给我当场认错检讨。”母亲心中有数,古板的父亲是不会给自家多“照顾”的。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我,吓得直拽母亲的衣襟。害怕万一赌输了,全家人不仅要饿肚子,还要受人斥责、遭人讥笑。在生产队长的主持下,重新称了分给我家的那堆山芋,一过秤还少了3斤。从那时起,我对这杆秤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父亲清廉的形象在我的心中铸成。
在市场经济年代,父亲坚持用这杆秤交易,买卖公平。一次,父亲把自己的棉花采摘晒干过秤后,等待小贩上门收购。小贩开着拖拉机,自带做了手脚的磅秤,每次克扣5至6斤棉花,还自以为天衣无缝。谁知在第一次过磅时就被父亲发现了,父亲当场狠狠地教育了商贩。小贩当场认错,表示今后不再赚取昧良心的钱。
我参加工作后,特别是当老师期间,一直教育和鼓励学生们从小要有公平正义感。每当我遇到困难或挫折时,看到家传的木秤,廉洁自律、清白做人,一个个字符跳入眼帘。
如今,这杆木秤虽说派不上大用场了,但父亲仍旧把它传给了我。父亲说:“一杆永远架在人们心中的‘秤’,这叫‘公平’;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不被眼前金钱迷惑,才叫‘正义’。做人要像秤杆定盘星与秤砣永久搭配在一起那样,一生一世、永不改变。”到党委宣传部门工作后,母亲也经常提醒我:“新闻报道工作虽没有什么权力,但为谁说话、说什么话,自己要多思量。公平、公正报道,群众才能信服。”
“做人要像秤,处事要公平。”这句话成了我人生的座右铭。多年来,我一直牢记着父母的教诲,做人做事心里装着一杆公平秤。
我要把这杆秤子子孙孙传下去。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