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7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让幸福永远在:安徽农商银行系统扶贫小额信贷见闻(上篇)
乡村:星星之火已燎原
赵集乡扶贫小额信贷见闻
本报记者 张永乐 通讯员 方发家 朱立森 江 锋 文/图

图1为赵集乡后谭村贫困村民谭万荣(左三)满面春风。借助扶贫小额信贷,他在自家院中创业养牛,即将脱贫。图中人物从左至右:安徽省联社信贷部高级业务经理蔡维、太和农商银行董事长牛德、赵集乡党委书记杨全坤。
图2为“户贷企用”,是安徽扶贫小额信贷创新模式之一。贫困户通过“贷资入股”,成为龙头企业“股东”,享受固定“分红”,实现“户企双赢”。图右为涉农龙头企业在生产基地展示的“入股”本企业及在企业工作的贫困人员信息。
图3为安徽泰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扶贫小额信贷“户贷企用”模式,苗木基地首期已吸收40个贫困户“入股”,实现了户、企双赢。

    编者按

    扶贫攻坚战正在全面深入展开。农村金融领域,安徽省农商银行系统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精准扎实,卓有成效,尤为引人瞩目。2017年6月6日至9日,本报记者深入江淮大地,采写了《让幸福永远在:安徽农商银行系统扶贫小额信贷见闻》。这组文章,以不同视角记录金融扶贫新实践,分为上、中、下3篇——上篇,《乡村:星星之火已燎原》;中篇,《农商银行:她在百花丛中笑》;下篇,《省联社:红雨随心翻作浪》。本期刊出的是上篇。

    前 言

    “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

    总书记的牵挂,激励着安徽农商银行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他们奋战在金融扶贫第一线,他们是江淮大地金融扶贫主力军。

    扶贫小额信贷,中国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

    2015年7月,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与安徽省扶贫办,共同出台《安徽省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实施方案》,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发起金融精准扶贫攻坚战。

    他们联手推出的免抵押、免担保、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基准利率、财政贴息的扶贫小额信贷,像一面战旗,斗志激越,迎风高扬。

    这面旗帜,以“精准扶贫”为要,以“产业扶贫”为本,以“精准脱贫”、幸福永在为最终目标。

    这面旗帜,在广袤乡村播下希望的火种,带着决心和温暖,迸发出无限的力量。

    

    赵集乡。

    位于皖西北太和县边境,典型传统农区。近半乡域因河与外县市相隔,显得格外僻远。

    这里生活着48251人,其中贫困人口5301人,约占十分之一。

    记者在赵集乡走访时发现,这片“地势偏远、基础薄弱”的土地上,农商银行、乡政府、龙头企业等协力推进扶贫小额信贷,贫困者直接或间接具备了“造血”功能:

    有能力创业者,通过“自贷自用”,创办自家“事业”,已能持续盈利;

    绝大部分贫困者,通过“户贷企用”,融入特色“产业”,开始持续分享固定“分红”,务工还能按劳取酬;

    贫困村,通过“统贷统还”,捆绑优质项目,既富裕了贫困户,又振兴了村集体“家业”,一度凋敝的农村集体经济,正在焕发新活力……

    仿佛一夜之间,星星之火,已然燎原。

    一个人的幸福“事业”

    后谭村。

    大雨过后,地里麦茬新鲜,玉米茂盛。

    村民谭万荣从小患小儿麻痹症,两腿不能正常走路,但有劳动能力。借助扶贫小额信贷,他已自主创业。

    村路泥泞。谭万荣面色红润,挽着裤脚颠簸前行,笑着为记者引路,全然不顾干农活时旧上衣背部撕开了一尺多长的大口子:“我会养牛啊。我就拿着那个‘纸’找王行长,他就说行。那个‘小额’就给我了。呵呵,我就,有牛了!”

    谭万荣51岁,因为穷,妻子早就离开,他和八十多岁的父亲、未成年的儿子一起生活。2016年,谭万荣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他会养牛,可是没钱买牛,听说扶贫小额信贷,就拿着身份证、贫困户《评级授信表》、扶贫小额信贷“明白纸”,找到太和农商银行赵集支行负责人王中锋,顺利贷到5万元,买了8头肉牛,并在院里建了牛棚。

    “就这么的,去年就靠这个救命的‘小额’,不抵押东西,不用担保,我就有本钱了,我就是‘创业’了。”谭万荣一直咧着嘴笑,笑得轻松实在:“对,就是有‘事业’了。我能赚钱了!”

    走进谭万荣家,记者看到了他的“事业”。

    崭新的牛棚宽大结实,占满院子右半边,8头健硕的黄牛看见主人来了,纷纷昂头甩尾,个头最大的还哞哞叫了两声。谭万荣一听,精神抖擞,利落地忙着喂饲料。

    农具和新晒的小麦随便堆在院里,乱而有序。

    东南角的小屋,几只小羊正在撒欢儿。

    正房“还是好几年前的样”,里面黑漆漆的。中堂大幅“岁寒四友”,蒙尘已久,联语只剩半边:“瑞雀轻盈报喜声”。这些字画,似乎表明了屋主人对幸福的渴望。

    三位路过的村民挤进院看热闹。

    他们告诉记者,谭万荣过去“穷得可怜”:“要是没这个贷款,这家人简直没法活个人样。”

    其中一位熟悉“牛市”的客户,蹲在地上帮记者算了笔账。牛肉在当地畅销,以谭万荣娴熟的养牛技术,再加上自己宰杀减少中间环节,利润可观:“我这么一算,这8头牛,净赚4万块。赚了再买牛,很快。还钱轻松啊,好日子来了。”

    年长的那位村民一直不说话,这时突然抬手指着正房:“不能光是给米给面呐。过个一两年,这家肯定不穷了。肯定翻新旧房。”

    谭万荣远远地听见了,抱着草料乐呵呵地转过身,一个劲儿点头。

    太和农商银行“三农”服务部经理范兆彩告诉记者,贫困户基本上属于老、弱、病、残,不具备创业能力。像谭万荣这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都会得到扶贫小额信贷支持。

    记者根据公开数据计算,截至今年5月末,在全县范围内,太和农商银行已经扶持73位贫困创业者,放款355万元。

    告别谭万荣,记者无意间回头,发现大门红底金字的春联横批,正在阳光下闪着金光:“迎春接福”。

    幸福,仿佛就站在他家门口,推门而入。

    一群人的幸福“产业”

    赵集村。

    乡政府所在地。

    占地两千多亩的“安徽泰禾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由安徽泰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简称“安徽泰禾”)创建。园区大棚林立,苗木繁盛,瓜果累累,似乎一眼望不到边。

    大棚里有人劳作。大棚之间的一片空地上,一群中老年村民正蹲在那里配制花土,有些人看上去已经超过60岁。记者上前询问得知,他们都是周边的贫困户,干一天能挣70到80元。

    路边立着一块巨幅标牌。上面画着园区规划图,详细介绍了一期工程已经投产的重点项目:1300亩黄金枸骨苗木培育基地。黄金枸骨,又名“狭冠冬青”,是从国外引进的嫩黄色绿化苗木新品种,适用于道路、公园、庭院绿化,经济价值高,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广阔。

    标牌左下角,列出了40个“金融扶贫贫困户”、20个“在基地务工贫困户”,姓名、电话号码、身份证号,清清楚楚。

    太和农商银行董事长牛德,扎根农村、讲求实干、作风稳健。他告诉记者,安徽泰禾首批吸收的40个贫困户,采用了扶贫小额信贷一举两得的“户贷企用”模式——农商银行分别贷给贫困户每户5万元,这些钱作为“股金”,打到安徽泰禾账上,解决涉农公司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入股”后,无论企业盈亏,贫困户每年从安徽泰禾领取固定“分红”,贷款则由安徽泰禾统一偿还。此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都有机会在园区务工,按劳取酬。

    赵集乡党委书记杨全坤,热情干练,去年刚从县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任上调任现职,下乡伊始,即全力协同龙头企业、农商银行等机构,迅速打开精准扶贫新局面。他是安徽泰禾的“引入者”。他告诉记者,2016年6月,这片特色产业园落地赵集。目前,年营业收入3000万元左右,两年后可达亿元以上。“入股”园区的贫困户,固定“分红”为每年4000元;既在园区务工,又享受固定“分红”的,年收入两万元左右。

    这时有人插话:“像这样刚落地的涉农企业,别的银行啊,根本不可能给它贷款。”

    牛德特意提醒记者,选择贫困户“入股”的企业时,农商银行非常谨慎:“关键看产业。我们支持带动力强、掌握核心技术、绿色健康、发展前景好的优势特色产业。我们和县里、乡镇一起想办法,精准帮扶贫困户、精准对接优质企业。另外,”他指了指正在空地上配制花土的人群:“按照行业规定,贷款人的年龄不能超过60周岁,可这个不符合贫困户实际啊,我们就把参与‘户贷企用’的这些贫困户,放宽到65周岁,甚至,70周岁。”

    他又指了指走进苗木大棚的杨全坤:“这个乡的书记务实、肯干。扶贫小额信贷这一块,我们合作得很好。为了方便贫困户,提高办贷效率,我们联合乡、村、企,搞了好几次‘一站式’办公,把贫困户就近集中,我们带着设备和资料,在乡政府会议室,或是村委会的会议室,现场办贷,一次办结。”

    走进特色果蔬区,一位皮肤黝黑、裤子溅满泥点的园区工作人员引起记者注意。他是安徽泰禾技术员,长期驻村,对生态瓜果了如指掌。面对询问,他开口就是“我们的特色产业……”,结果马上被记者身后的笑声打断了:“哈哈,这也是‘入股’贫困户的‘产业’!”

    对贫困户及其“入股”特色产业的帮扶,蔚为壮观:截至5月末,太和农商银行赵集支行已在赵集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645万元;太和农商银行已经发放“户贷企用”扶贫小额信贷5276笔,余额2.638亿元,支持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及经营大户374家,累计带动贫困户超过6000户。

    牛德告诉记者,在金融扶贫方面,“太和县里面,我们太和农商银行的贡献度,已经超过了95%。我们实干,全力以赴。”

    循着巨幅标牌原路返回,记者才看清标牌左右两侧的对联:

    “一处基地富裕一个村,一棚花木幸福一个家”。

    幸福,仿佛就种在这片地里,茁壮生长。

    村集体的幸福“家业”

    按照牛德和杨全坤的“顶层设计”,扶贫小额信贷具有振兴农村集体经济的功能。

    杨全坤告诉记者,赵集乡是典型的传统农区,地势较偏,当地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现辖9个行政村(其中3个贫困村)、121个自然村。村集体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不足半数,主要原因是缺乏产业支撑,没什么“家业”,无法“造血”。

    为扭转局面,一年来,他摸索出乡主导、村实施、农商银行支持的“资产收益扶贫”新路。具体做法是:

    在保证集体或农户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鼓励村集体或农户以土地资源、集体资产、扶贫资金等“三资”,“入股”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三资”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输血”变“造血”。

    目前,通过资产收益,赵集乡已经“消灭”3个集体经济“空白村”。这3个贫困村的村集体收入,“一下子跃过了5万元这条线”,最高的一个村达到10万元以上。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也是农商银行金融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

    太和农商银行“三农”服务部经理范兆彩告诉记者,通过扶贫小额信贷帮扶贫困村,主要采用“捆绑优质项目”“统贷统还”的方式。具体做法是:

    农商银行向村里3个贫困户统一发放扶贫小额信贷共计15万元,这笔钱全部投入村集体运营的小型“村级光伏电站项目”。贷款户享受村集体按年发放的固定“分红”,贷款则由村集体统一偿还。

    目前,太和农商银行帮扶的4个贫困村:坟台镇镇北村、宮集镇牛楼村、洪山镇马湾村、赵庙镇刘楼村,都已建成6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每村年发电量六、七万度,村集体年收入约六、七万元。

    牛德和杨全坤不约而同地感叹:“只要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增收了”,脱贫问题迎刃而解!

    村集体“家业”兴旺了,贫困户的幸福,还会远吗?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