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炫酷iPad,脚踩潮流电动车的工人不停地穿梭在车间里,看不到汗流浃背的身影,也没有让人心酸的皲裂手指……他们是谁,从事着怎样的工作?
其实,这是山东如意集团宁夏新工厂中的一幕,纺织工人正在纺纱车间纺纱。
过去,纺纱车间中的挡车工要来回走动、眼盯纱锭、找到断头、接上断头,劳动强度很大,腰酸背痛是常有的事。而现在,所有数据可以实时传送到iPad上,他们坐在车上就可以去接头。原本需要2000人的生产车间,现在只需要180人,一线工人的月工资则是达到了4000元。
很多人都说年轻人不爱进厂,但在山东天鼎丰非织造布有限公司,80后、90后员工比比皆是,尤其是管理层也大多是80后、90后,比起北上广光鲜亮丽的小白领来说,他们甚至更令人艳羡——比如,他们中层人员均手持公司股票,百万身价自不必提,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企业发展,而公司也在不断扩张规模,员工们的升迁空间很大……
懂技术又有知识
复合型工人铸就“中国制造”
什么是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时下的定义是,由以往传统的一线工人向当代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管理型一线产业工人转变,成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群体。
新时代的工人力量最关键的是创造力,只有工人具备创造力,制造企业等经济主体才能具备转型升级的可能性,德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优秀企业所实现的高利润率,无不依赖于这一点。
去年年初,李克强总理曾在一次座谈会上痛心地谈到,中国生产不了圆珠笔的圆珠,每年需要花数亿元进口。实际上,直到2016年9月份,我们才真正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制造出了属于中国自己的笔尖钢。
而在我们业内,也有着这样的切肤之痛。
非织造布是一种不需要纺纱织布而形成的织物,用途非常广泛,比如纸尿裤、装修房子用的墙纸,为保护环境、减少雾霾所用的过滤袋等防水、隔离等材料,使用的都是非织造布。尤其是一种叫聚丙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材料,在水利、危废填埋场、机场、高铁等工程的建设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家却很少使用,究其原因,不是我们不想用,而是自己生产不了又受制于国外的封锁。
垄断的背后是国外掌握着核心技术。谁不想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想填补国内空白谈何容易。从“十一五”到现在,十几年内,国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攻克都没能实现产业化,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填补国内的这项技术空白,天鼎丰非织造布有限公司进行了一场大胆的创新。技术人员先后到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日本等多个国家考察,搞清楚生产环节的各个关键点。回国后,通过论证,并根据产品需要,要求国外设备企业不断优化和改造设备:意大利的纺丝设备、日本的加料设备、德国的针刺设备……每个工序都用到了不同国家的装备。今年年初,高强粗旦聚丙烯纺粘针刺土工布生产线终于得以投产,这也是中国第一条高强粗旦聚丙烯纺粘针刺土工布生产线!
中国制造当以创新为灵魂。公司董事长聂松林自信地说:“技术是天鼎丰的核心源。关键的工程技术由我们设计研发,设备商只是根据需求提供设备。而且我们每条生产线涉及多个工序,每个工序对应的装备均由不同的制造商供应,更何况我们的技术和产品还会持续优化和升级,因此不惧怕被模仿甚至被抄袭。”
天鼎丰能攻克这项技术绝非偶然,因为在天鼎丰的一线员工中,有95%是大学本科生。高素质人才,攻克高精尖项目,为中国赢得更多话语权,无疑是新时代背景下纺织产业工人的一种集体体现。
能服务行业
更要实现自我价值
“大家好,我来自际华3542纺织有限公司生产一线,我是千万纺织工中的一员。”无论在什么场合下发言,抛开“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不谈,唐玲玲总会首先以一线工人的身份介绍自己。
1990年,年仅18岁的唐玲玲第一次穿上工装,走进机器轰鸣的细纱车间。“我们那个年代就业没有像现在这么灵活,能有一份工作养家糊口就觉得挺好。”唐玲玲坦言,成为一名纺织工并不是她最理想的职业,但是初进车间,看见老师傅自如灵巧地操弄着一枚枚飞旋的纱锭和眼花缭乱的纺线,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她深知,纺织工只有练就一手操作绝活才能出人头地。
唐玲玲所在的际华3542纺织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央企业、世界500强新兴际华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际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军需品生产制造企业,际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军队、武警部队军需被装产品生产保障基地,是国内统一着装部门和行业职业装着装单位的生产供应商。
在唐玲玲看来,作为从军队中走出来的企业,际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时刻牢记军工精神、责任使命。
2013年,唐玲玲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从此,属于纺织工人的“两会”声音更加坚定响亮,她也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我国是纺织大国,纺织行业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许多人不愿意进入纺织行业,虽然从事纺织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但是唐玲玲有着纺织工人自己的骄傲。她认为,只要有人一直能在这个岗位上干下去,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样会发光发热,可以涌现出大国工匠,将中国制造推向世界。
可以看到,大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小到企业的转型升级,都离不开新时代的工人这股坚韧的力量。而中国纺织产业的腾飞,更是要以人为本,只有夯实产业工人的创新根基,才可能实现产业报国的宏愿,制造业强国战略的实施,更是离不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有生力量!
(摘编自《纺织服装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