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7年7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智能化、大数据升级棉纺产业链

本报记者 王蕾

    7月13日,昌吉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总投资额5600万美元的3万锭全流程智能化项目建成投产。同时,现代化棉纺生产车间正式上线。这是国内首个全流程智能化纺纱项目在疆正式投产,也是棉纺企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近年来,棉花产业在转型升级路上不断探索:中国棉花协会携手业内各方,在政策设计上,积极倡导财政补贴与棉花质量挂钩,提高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在行业层面上,积极推动棉花现代物流、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以“中国棉花”标志为平台,开展“质量兴棉”行动,推动棉花标准、行规行约的制定和完善;在企业层面上,继续推动经营模式、管理方式、产品服务的创新;合理利用保险、期货等金融工具,开展“互联网+合作社+保险+期货”课题研究,期望通过试点为未来棉花补贴政策的创新性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智能化提升纺企竞争力

    在昌吉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现代化棉纺生产车间,依托最先进智能化传输系统,实现了从原料到半制品再到成品纱线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在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其中,自动打包系统更是实现了成品筒纱的运输、堆垛、缠膜包装、称重、贴标的完全自动化,也使得成品包装这一传统、繁琐的工序变得简洁、高效。

    此外,生产车间还上线了集成信息监控系统平台(IMS),使车间内部的人、机、料、法、环等生产要素实现互联、互通、互动,达到智能化。IMS是车间实现“互联网+”的核心,通过它能实现生产过程实时调度、设备状态与效率在线监控、产品质量线上精准把控、车间环境智能监测、设备与生产联动协同的信息化。

    据昌吉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阳介绍,受益于3万锭全流程智能化项目,企业不仅生产车间降低了2/3的生产力,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而且产品品质的稳定性也更高。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总经济师王树田说,“纺纱智能化是我国纺织产业发展的方向,昌吉溢达3万锭项目是国内首个密纺纱线全流程智能化项目,将整体提升新疆纺织服装行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大数据促进棉业发展

    2016年3月17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在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中,纲要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助力产业转型和社会治理创新。可见,大数据正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大数据是指相互具有很强关联性的海量数据,而不是少量或单一结构的数据。大数据是基于对已有海量数据的处理,对还未产生的数据做出预测和推荐。大数据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共享融合、云化、人工智能的配合下,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总监、中国棉花协会棉花消费分会秘书长孙娟说。

    据孙娟介绍,在传统的棉花纺织经营模式下,面临着信息不对称、流通效率低、各环节成本居高不下、缺乏行业诚信体系等各种问题。“棉花的种植、加工、仓储、运输等环节都是大数据的产生来源,而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已经掌握了棉花产业链各环节的精准数据,产业链生态闭环已经生成。”孙娟告诉记者。

    随着“互联网+棉花”产业链生态圈的形成,棉花数据生态的成熟,棉花产业的商业思维模式和商业模式也必将改变。“市场分析将越来越精准量化,棉花供需将去中间化、规模化和服务平台化,棉花购销匹配将实现精准对接,将出现智能棉花交易和智能棉花物流,将形成棉花信用平台,改变行业金融环境。”孙娟说。

    中国棉花大数据生态的产生得益于棉花产业政策。从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到棉花质检体制改革、从新疆棉出疆运输补贴到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丰富细致的产业政策体系助推了棉花大数据的落地。

    占全国棉花资源80%以上的新疆棉花实现了精准统计和大数据采集,不仅为国家实施精准棉花补贴政策提供了依据,而且为国家制定棉花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为制定整个棉花产业链的发展政策提供了基础依据。大数据与传统棉花产业的结合将推动棉花产业升级,推动棉花供给侧改革,不仅可以通过量化实现棉农科学种植棉花,降低棉花生产成本,提升棉花品质;而且可以改变棉花流通环节的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重塑棉花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目前,我们已经在中国棉花信息网推出了储备棉轮出实时行情,对储备棉轮出成交的大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全国棉花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了全国棉花仓库地理分布、仓储信息的地图功能,实现了交易市场的精准监管;基于大数据的自动配棉系统、人工智能辅助配棉系统,降低了企业配棉质量风险,降低了纺织生产成本,提升了纺织生产效率。”孙娟介绍,交易市场打造的开放平台已经接入银行、保险、政府、仓库、物流、轧花厂、纺织企业以及流通企业的第三方平台。

    “大数据这一非产业因素对传统棉花产业的影响日趋加大,未来棉花产业链各方将在开放的平台上,共同打造棉花行业的数据生态,享受数据红利,从而带动中国棉花产业的发展。”她展望道。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