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黄金》是一部茶叶史论著。
身为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名誉教授、皇家历史学会会士,艾伦·麦克法兰在喜马拉雅山区(尼泊尔和阿萨姆)有过三十年的田野调查经验,而且他的家族就是该地区的茶叶经营者。本书前言“一位欧洲女士的回忆”出自艾伦的母亲艾丽斯·麦克法兰之手,生动地叙述了家族在印度经营茶叶以及与当地人接触的经历。这是20世纪的日常生活记录,一切的开始,必须回到更早的时间点。
把茶比喻为“绿色黄金”,足见其迷人与金贵。英国人爱饮茶举世闻名,形成这一风气,源起于17世纪的英国王后凯瑟琳·布拉甘扎。这位葡萄牙公主随船携带的嫁妆里包括一箱子的中国茶叶,由此带动了一波宫廷风潮,对这种“最美妙的仙草”的喜爱随之扩散到民间。
赫胥黎说,“我们终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这句话可以用来形容英国人对茶的迷恋以及后来引发的一系列事件。英国人发现自己喝掉的不只是茶,还是大堆大堆的白银。作者列了一个数据:“在1711—1810年,中国政府从茶叶贸易中获得的税收高达7700万英镑”,从中可以一窥当时茶叶贸易的数额。中国在这项贸易中所获盈利之巨大引发了英国的不满。
英国本土不适合茶树种植,英国人就把目光投向了与中国比邻而居、同属一个气候带的英属殖民地印度。这就是阿萨姆邦茶业兴起的契机。
1778年,随同库克来到中国的著名植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爵士认为,红茶可以在印度北部的部分地区成功地种植,他甚至考虑招聘一些中国人去那里种植、加工茶叶。
1815年,英国驻尼泊尔加德满都的领事莱特尔上校注意到一些阿萨姆人有饮茶的习惯,他在1816年得到了一些可能是茶树的植物,并将其送往加尔各答进行鉴定,但是没有得到明确的鉴定结果。
1821年,定居在阿萨姆邦并娶了当地女人为妻的布鲁斯兄弟确信他们发现了真正的茶树和茶籽;过了两年,英国军人查尔顿也在阿萨姆发现了土产茶树,这些植物辗转寄到了植物学家瓦立池的手中。
随之而来的就是阿萨姆邦的历史大变迁,东印度公司的军队入侵了这个孤悬一角的世外桃源,阿萨姆邦原本以蚕桑养殖为主的产业结构被打破,大面积地改为茶园,1839—1880年的阿萨姆邦刮起了“茶叶热”。时至今日,阿萨姆邦成为了世界最大的茶叶产区。全境拥有800多个中型和大型茶叶种植园,另外还有20多万个小型茶园,平均每年出产茶叶超过48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近20%。
作者对这段历史的阐述很清晰,而且写得跌宕起伏。梳理过程突出了几个重要问题,详情请看下期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