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6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做别人不愿做的事
——一位90岁高龄“老供销”的坚守与情怀
□ 傅德宝

    我仅念过几年小学,自称抗日高小毕业,参加革命工作后就努力学习、增长知识,以适应工作需要并力争有所作为。上世纪80年代,我有幸参与到供销合作社的历史研究工作中。从此,我立志把这项工作做好。每一个阶段,我都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最终都有成果展现。以我的学历水平,能够完成那么多史料编纂和研究工作,甚至能出版几本有自己名字的书,是我不敢想的事情,但我确实做到了。一直以来,我是乐观的,靠的是什么?主要有以下3点:一是对供销合作事业的痴心;二是敢于担当的诚心;三是能够坚持的恒心。所以,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是幸运者更是幸福者。

    主动请战史料编纂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根据会议精神,组织了一个有局长、处长参加的小组,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供销合作社的历史经验及教训。小组用了两年多时间,从历史档案中收集了一些资料,整理了1万余字的综合材料。但由于对此项工作在认识上存在着不同看法,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如何深入开展工作,大家都不知道方向在哪里。这时,我在新成立的总社理事会办公室工作,领导就把一些综合材料给了我,做啥用也没说。看后,我对供销合作社有了更深的认识,尤其中央文件、领导人讲话、工作报告等对我触动很深。我心想:“已经收集了这么多资料,不加以利用就这样撂下实在可惜。”我就主动向领导请战,愿意把这件事继续搞起来,当时领导没有吭声。因为我有积极性又多次询问,可能是因为我的诚实态度,领导答应了,并让我提个方案。经过思考,我从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如何开展、工作班子、经费列项等方面入手立了方案。最终,领导答应按我的提议来办。在1983年8月,我开始具体的筹备工作。

    这是一项新事情,从哪里着手心中没数,我只能向有关部门学习。比如,向中央文献研究室学习编辑文献选编的经验,向修志部门学习修志的知识,请史志专家到总社史料工作会议上讲解有关问题等。这样就慢慢入门了,由外行变成了内行。在编辑出版新中国第一辑《供销合作社史料选编》后,又和中央文献研究室合作出版了《刘少奇论合作社经济》专辑,反响很好。我的思想也产生了一个质的变化,从忐忑不自信仅想出版1本《史料选编》,上升为信心满满、干劲十足,提出了出版1套《史料丛书》的构想。

    工作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扰,最为头疼的是,搞历史丛书编辑是全新的事,内容如何确定、工作如何运作,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摸索。在工作过程中,有的同志三番五次提出质疑,说机关干部搞不定这些事,也搞不出个名堂,有畏难情绪,积极性不高。有一天,在下班的路上,这位同志又郑重其事地提出了那个观点,这次我摆明了我的态度,说:“我这个人有个怪脾气,答应的事就一定要努力搞下去。哪怕掉几斤肉也要坚持,不搞出点东西不罢手。”至于内容,质疑的人就更多了。如革命根据地办的合作社是在战争环境下创办的,文字记载很少,保留下来的更少,有些还散落在群众手中,收集起来难度很大。国民政府管辖区的史料,尤其是当出现国民党要员,如蒋介石、陈果夫等的内容时就有反对声了,说是搞这些内容“风险”太大;对华洋义赈会办的合作社,因有“洋”字,认为不应该有;至于日伪侵占区的合作社史料反对声就更多了。当然,这都是认识问题。在当时来说,反对的人占了大多数。我就耐心地做工作,在会议讲、写文章宣传,强调写史、修志的原则是秉笔直书,如实反映历史。还有一些好心人劝我别这样拼命了,岁数大了该享清福了。对此类话,我不做任何解释,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我常想,人这一辈子,总该做一点事情,做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做出一点贡献。我就重复周恩来总理的一句话:“干革命就是要克服困难,舒舒服服做事有啥意思?”努力做一个堂堂正正、勤勤恳恳的人,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为党做出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专注研究30年

    对供销合作社的历史研究是一项新的工作,认识上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时期上由近及远,先写新中国的史料,再延伸到民国时期;先写革命根据地的史料,再扩展到国民政府管辖区(包括日伪侵占区);先写史料选编再到一套丛书,由总社单独做扩展到全国各省(区、市)都做。

    策划组织也是逐步扩大的。从1983年12月,召开全国第1次史料工作会议开始,先后召开过6次全国性会议、5次协作区会议。第1次会议仅有9个省参加,第2次则有15个省参加。从1985年第3次西安会议,参会的省份扩大到除西藏以外全国28个省级社都参加了。可以说,认识上一次比一次深刻、参加单位一次比一次多、内容一次比一次丰富。尤其在第3次史料工作会议上,把各地修志工作也包括在内,还邀请了一些先行修志的县社参加会议、介绍经验,相互促进。这一举动,受到了全国修志领导部门和省社的欢迎,效果很好。

    史料工作大致分3步走,第1步是收集资料。先查找总社的档案,综合性资料由史编室负责,业务资料由各事业单位负责。然后,发动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都搞,并有重点分工。如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管辖区的史料主要由江苏省负责汇集;抗日战争时期史料由东北、华北各省负责;革命根据地的史料主要由福建、江西、陕西负责。各省级社也充分发挥地市、县社的积极性,当时全系统做史料工作的人员最多达到七八千人。

    根据史料工作是个新事物又带有抢救性的特点,全国组成了5个协作区,目的是沟通情况、交流经验、相互促进。尤其收集资料不分省别,只要是属于合作社的资料都要收集整理,各省分别交换内容,由协作区汇集后再送交总社史料办。这样减轻了总社的工作量,加快了工作进度,也避免了各省之间的矛盾,是收集资料阶段最有效的方法。最终全国收集了十几万件四五亿字的史料。这是历史的记忆,是一笔宝贵财富。

    第2步是组编《史料选编》,这是总社史料编辑室的任务。首先是仔细地看资料、分析资料,整理、编排、分类、题解、注释等,工作量相当大。为把《选编》编辑好,在工作过程中,还要多和省、协作区沟通商量,尽量提升书的质量。最后,按照不同时期、不同性质,分了革命根据地、国民政府管辖区、新中国建立初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等4辑6本共800余万字。这套丛书最大难题是题解、注释,十分费工夫,这也是《选编》质量好差之关键。每一辑都有不同的分类,从目录中一目了然,是了解研究合作社历史的大型工具书,使用起来很方便,十分实用。

    第3步是研究阶段,主要编写《合作社运动史》《合作社思想研究》,与此两书相配套还编写了《供销合作社大事记》《合作社历史知识》等,共286万字。这是合作社历史书的升华版,比较全面地记述了合作社的历史。

    对我来说,还有一件让人骄傲又很幸运的大事,即与中央文献研究室合作出版了《刘少奇论合作社经济》,此书由我提出并参与了编辑工作全过程。我撰写过五六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研究文章,对刘少奇同志的合作社思想,学习、研究较深,写的文章也较多,认为他的合作社思想最符合中国国情。这一步的工作,我主要是策划组织,具体工作主要是编辑室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对此,我有4句话的总结:“没有积极分子张罗搞不起来,没有老同志参与搞不出来,没有职能部门和各省的合作搞不好,没有领导的支持搞不成。”

    在工作过程中我还做了两件事,原本不在史料工作计划中,但和史料工作有密切关系,并且是基础工作。一件事是组织人员编辑出版了《全国供销合作社企事业名称大全》,它包括了从基层社、县市社、省社和全国总社的企事业名称、地址、电话、邮编、经营范围的内容,是名副其实的“大全”。当时有人说一套《大全》在手,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企事业基本情况在胸,十分珍贵;另一件事是总社理事会办公室和国家统计局合作出版了《中国供销合作社事业统计资料(1949—1988)》。这是一部权威的数据书,对于研究历史很有帮助。

    离休后,我仍继续研究供销合作事业,每年都有作品发表,有的还受到好评,自认为是一种幸福。

    (作者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离休干部)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